记承天寺夜游-刘民.ppt

记承天寺夜游-刘民.ppt

ID:61912503

大小:2.69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1-03-28

记承天寺夜游-刘民.ppt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刘民.ppt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刘民.ppt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刘民.ppt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刘民.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刘民.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进作者背景简介学法指导听读课文掌握词语句子翻译课文研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质疑问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创作背景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1、“三看一查”:(1)

2、扫除字词障碍,顺畅诵读。(2)尝试翻译全文,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集体交流。2、结合背景,深入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学法指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qǐn)(zǎo)(xìnɡ)请读清句中停顿。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自由读课文(1)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探究交流。(3)分别找出文中记叙、描写和议

3、论的句子掌握词语:形容水的澄澈罢了门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就卧、睡共同、一起散步(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的人)步()者欣然()户()念()遂()寝()相与()交横()但少闲人耳()空明()交错纵横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你会译吗(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记叙的句子描写的句子议论的句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4、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思考:1、概括第一层主要内容3、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时间:10月12日地点:承天寺同游者:苏轼和张怀民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另一方面因为排遣心情,所以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交代

5、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原因2、找出记叙的要素。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相与步于中庭”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皎洁、空灵清丽、淡雅3、月夜图

6、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1、概括第二层主要内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2、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惋惜无人赏月1、概括第三层主要内容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合作探究2、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有赏月的欣喜,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还有对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

7、富有感染力。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你想对苏轼说点什么?描绘——庭中月色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乐观情怀、旷达处世小结质疑问难,师生探究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