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doc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doc

ID:61783197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20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doc_第1页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doc_第2页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doc_第3页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doc_第4页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思考【提要】语言学论文的写作通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无题可写;二是有题可写,却无从下手,找不到合适的切入角度。文章主要从发展的眼光、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以及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等几个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关键词】语言学;论文写作;方法论语言学方向的学术论文写作常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无题目可写。第二,有题目能写,却无从下手。对于前一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问题敏感度”成了解决问题的万能途径。但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如何提高敏感度却成为另一个困

2、扰。本文对此亦不做深入讨论,集中谈谈第二种情况:有题目能写时,应该如何扩大视野,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下面结合具体研究从研究者应具备发展的眼光、个别到一般的眼光、局部到整体的眼光等方面详细论述。一、发展的眼光——共时与历时相结合5学海无涯“发展的眼光”在语言学研究上是指把现代汉语、近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打通,即着眼于在历史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解决具体问题。首先,任何事物都有其来源。对一个词、一个构式乃至一个句式,除了在共时平面上分析其句法、语义、语用等特点之外,还要探其来源。比如,江蓝生(2005)把现代汉语中表取舍义的“VP的

3、好”句式依据句中有无疑问代词区分为甲式和乙式,通过追溯历史,发现无疑问代词的甲式源自自指的“VP底”主语句,有疑问代词的乙式源自有标记的话题主语句,即由“VP1+Z,VP2”紧缩为“VP1ZVP2”(Z为助词)。语法化和词汇化是历史语言学的两大重要课题,而语用化是继语法化和词汇化之后历史语言学新发掘的又一重大研究课题。张秀松(2018)考察了古代汉语程式问候语“久仰”的语用化历程,通过历史考察,发现正式场合初次见面用程式问候语“久仰”是“久仰NP”(NP常为表示名誉、德性、才华、容貌等的敬词)通过截略,进一步语用化而

4、来。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事物都存在发展、变化的过程。词、短语、句式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句法、语义及语用表现,除了探其来源,还要充分观察并描写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征,尤其是新的变化(包括句法组合的变化、语义的变化等)。新的变化很有可能是某一语言现象从A演变为B的诱因、条件等。比如,李宗江(1997)考察“进”对“入”的历时替换时,发现“进入”这个字组最早见于《史记》,在六朝及以后常见,“进入”这种重言形式的大量出现对“进”替换“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比如,张秀松(2011)考察短语“到底”向时间副词的词汇

5、化时指出“到底”的句法演变经历了从独立谓语阶段到连谓前项阶段再到状语阶段的变化,句法位置从谓语向状语的变化为“到底”词汇化为时间副词提供了典型句法条件。因此,在进行个案研究时,要格外注意研究对象的新变,某一方面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其性质、功能的改变,具有牵一发动全身之力。江蓝生(2016)《超常组合与语义羡余——汉语语法化诱因新探》一文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最后,事物历经发展、变化会有一定的结果。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而言,发展、演变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终结果,因为语言会在某种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变化。张秀松(2012)《近代汉语

6、中语气副词“到底”的后续演变》一文就是这方面的力证。这里我们着重讨论语言研究中的“定年代”问题。语法化、词汇化及语用化的相关研究课题往往需要确定某一语言现象出现的年代。比如,张秀松(2015)对各家关于“毕竟”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完成时间进行了考辨,并指出“毕竟”的词汇化完成于东汉。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中有一重要课题,即古今词语的历时替换问题。新词对旧词替换的过渡阶段以及替换完成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比如,霍生玉(2016)考察了“梁”与“桥”的替换,指出“桥”完全取代“梁”的时间是东汉后期。李宗江(2016:51)

7、在讨论常用词演变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时,也指出在进行常用词演变研究时要确定新词产生的时间,并考察新旧词的替换过程。二、从个别到一般的眼光——类型学视野5学海无涯从个别到一般,在语言学研究中是指从个案研究向类别研究扩大,从而寻求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具体研究时,可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当研究某一个具体的词、构式以及句式时,为了使研究更全面、深入,可以选取与研究对象同属一个系统的其他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系统考察。比如,通过对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对比考察可以对一个词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得出句法、语义等层面以外更高层面的认识

8、。石定栩,孙嘉铭(2017)通过对“常常”与“往往”的对比考察,发现“常常”是频率副词,“往往”是概率副词,“常常”是客观副词,在小句中充当状语;“往往”是主观副词,并不充当状语,而是对小句命题做出评价。可见,系统、对比考察往往比纯个案研究更能看清问题的实质。此外,对一5学海无涯类词或一类构式的研究往往更能发现语言发展的规律性。比如,董秀芳(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