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发.doc

强化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发.doc

ID:61780046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20

强化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发.doc_第1页
强化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发.doc_第2页
强化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发.doc_第3页
强化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发.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强化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强化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发4学海无涯儿童无法体验与理解这样的后果,也就无法在事物的自然运转中获得道德发展的推动力量。儿童能够正确解释现象与原因之间的联系。这种假设无疑高估了儿童智力的老练程度。建立在虚幻假设之下的道德教育接近于放任,极有可能导致非常危险的结果———习得恶习。自然主义的道德教育到那时再来评价或纠正错误的习惯性行为,不仅为时太晚而且可以说是自食其果。鉴于此,提出要求应当成为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提出要求的重点并非只在提出,更在要求———要求行为符合规范,道德即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教育者通过坚持性地要求,帮助儿

2、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本性的两个基本特征———受习惯支配和易受暗示影响,使得教育者所期待的结果经常会顺畅地发生。但儿童所特有的年龄特征———不稳定性和自我中心,也常会使教育者的期待遭受阻缓、抵触乃至“颠覆”。因而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奖惩是必要的巩固性或防范性的强化手段。虽然斯金纳明确指出:惩罚不是强化,但这一论断实际上是基于其对强化的定义———积极强化物的呈现或消极强化物的消除而导致的行为增强。此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进一步说“惩罚不是强化”之论断是由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的界定决定的。斯金

3、纳因囿于激进行为主义立场,刻意回避对两种强化物区分依据的深入分析。他强调强化物的不同在于强化条件不同,这里存在明显的循环论证。此处逻辑上的不畅,既显露了激进行为主义立场的根本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在此立场下所作的两类强化物的定义以及由此推演的论断的不妥。实质上,奖励与惩罚并不存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异,都是强化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具体的表现方式。关于奖励的必要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无庸质疑。但关于惩罚的必要性,则存在争议。众所周知,桑代克后期否定了效果律的后一半———痛苦部分,然而实践中的未完全放弃似乎又反证了惩罚之必要

4、。论证惩罚之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需要撇开恐吓或补偿而转向道德权威这条思路。在道德生活的根基中,不仅有对常规性的偏好,更有对权威性的尊重。然而规范本身很难让儿童感受和理解其自身的权威性,需要教育者借助某种方式将其感受到的规范的权威性传递给儿童。即便为规范赋予权威的不是惩罚,惩罚也能防止规范丧失权威。[3]因而对于儿童来说,惩罚是一种符号,良知在受到责难的行为所唤起的感受中通过这个符号被表达出来。维护良知的本质功能使得惩罚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具有必要价值。行为训练———操作强化的有效性及其缺陷4学海无涯提出要求是儿童道德教育的

5、起点,其目的是帮助儿童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经由实验和实践的一致证明,斯金纳建立在S-R条件作用论下的操作强化确是对行为塑造可靠及有力的概括。操作强化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在个体的某一具体行为出现之后,随即呈现强化刺激,使得之前的特定行为在将来类似情境中的出现概率有了提高。斯金纳指出,不仅有许多“自然”强化物可以强化行为,还有一些人为的主观强化物也可以强化行为。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数量比例不同,强化的程序也就不同。与强化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消退:当个体重复某种行为时,长时间受不到强化,这种行为发生概率就会变得越来越低

6、,直至最后完全消失。[4]在儿童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可以运用操作强化的上述原理控制和干预儿童的行为———塑造适宜的行为;消除不良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欲塑造的行为。道德教育中要塑造的行为主要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儿童道德教育中的理想行为多指亲社会行为,如尊重、谦让、分享、合作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属于道德领域。因而,教育者须避免将欲塑造行为的范围过于扩大化。其次是选择有效的强化物。在道德领域中,使奖励获得价值的,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看奖励的无意义性。当儿童产生一种亲社会行为时,教育者赞许的目光是比小红星

7、或小贴纸更有效的强化物。再次要安排适宜的强化程序。增加对正确行为的强化次数、缩短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慎用惩罚、利用消退都是教育者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可以借鉴的有效的强化安排。然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在实践层面的有效性仍无法掩盖其激进行为主义理论假设的致命缺陷———认为人本质上是一台设计精良的机器,如斯金纳始终坚持“我们可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必知道心理内部发生了什么”[5]。与此尖锐对立的是,道德学习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知识或技能的学习,道德是一种高度内化在一个人身心之中的社会态度。建立在操作强化上的人类行为的塑造与低

8、等动物的行为训练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培养起来的个体行为习惯等同于机械的和外部的动作模式。如果仅仅借助操作强化,儿童道德教育就其塑造的行为性质而言是非道德的,而就其行为训练的方式而言则是反道德的。理解与认同———认知强化的重要作用尽管我们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特征的角度,论证了依靠奖惩的行为训练在道德教育起点上的应当性,但必须意识到这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