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67161
大小:21.7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09
《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探究作者:张丽莉 作者简介:张丽莉,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沈阳大学国际学院,沈阳110044原文出处:教学与管理:中学版内容提要: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渗入各行各业的今天,如何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课堂行为管理,并促进基于新技术的课堂行为管理顺利实施是值得每位教师关注的问题。文章对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进课堂进行了利弊分析,并探讨了基于新技术的课堂行为管理优化途径。期刊代号:G30分类名称:中小学学校管理复印期号:2019年07期关键词:新技术 课堂行为管理 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
2、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进入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管理。有些学校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课堂,希望运用新技术帮助教师与学生解决课堂行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利弊分析 使用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时,后台预先录入课堂应到学生名单,现场摄像头通过对教室内学生“刷脸”匹配完成考勤。此外,该系统对学生的六种行为(起立、举手、听讲、趴桌子、阅读、书写)、七种表情(中性、高兴、反感、难过、惊讶、害怕、愤怒)赋予不同的分值,系统每30秒对学生的表情动作进行一次扫描并实时统计。通过系统的分数统计,可
3、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学校希望通过新技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同时也敦促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进校园在学术界引起了一番争议,一部分人持支持态度,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构课堂教学,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辅助课堂行为管理是大势所趋;一部分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基于新技术的课堂行为管理忽视了师生交互,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1.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优势 (1)方便教师及时获取学生课堂状态 课堂是一个可以交流互动的空间,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课堂教学已经
4、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中进行良性互动,师生双方才能深度了解对方所述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难题。课堂良性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状态的掌控。但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兼顾授课内容和学生接受状态,并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很难及时捕捉每个同学的课堂行为并做出及时反馈。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可以协助教师完成课堂行为管理中的学生课堂状态收集,便于教师获取每个同学的课堂学习状态,并施以正面引导,使每位同学获得被关注、被重视感。 (2)帮助学生进行课堂自我行为约束 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课堂学习效果,还
5、会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进度产生影响,甚至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影响,如积极的课堂行为可能会调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指向性问题行为则会使周围同学陷入消极情绪。所以,每个学生做好自我行为约束,对于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隐形的“监督者”,课堂上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其捕捉记录。对于一些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来说,在系统的“监督”下会增强自我课堂行为约束,不会再抱有“老师关注不到我”的侥幸心理;对于一些在课上表现积极的学生来说,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在课程结束时会对
6、其课堂表现统计核算分数,学生可以通过分数得到认同感,继续保持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教师往往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情况了解一节课的授课效果,通过经验来调整课程。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可以经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实时考勤数据以及课堂专注度偏离分析,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量化。教师可以根据系统统计出的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得知该节课的授课效果,据此及时优化课程内容,调节讲课速度,调整课程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当系统给出的统计中高兴的表情较少,反感表情较多时,教师可以考虑是不是课堂氛围
7、比较沉闷、授课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并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增添课堂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系统给出的统计中难过、惊讶表情较多时,教师可以考虑是不是学生对于课上知识理解比较费力,并适当增加对难点的讲解时间和讲解深度。 (4)有利于实现课业考评多元化 目前学校课业考查方式较为单一而且评价取向较为传统。考查方式多采用闭卷考试,注重对学生再认再现知识能力的考查,并且评价取向更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导致课业考评方式单一、取向传统的原因有很多,学生平时表现无法量化、可操作性差是原因之一。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
8、统可以将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量化为分值,将系统给出的分值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入课业考评,可以实现课业考评多元化,也增强了课业考评的准确性。 (5)有利于智慧化课堂构建 随着我国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已成为趋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