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

ID:61659843

大小:16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06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1页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2页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3页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4页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工作者《名师测控》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故乡》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学重难点】“我”回故乡和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

2、一站。”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一、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

3、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二、检测预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人工作者《名师测控》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4、3、故乡的景色怎样?(1)第二段和第十二段描分别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五、合作探究1、思考⑴ 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 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2、分析中年闰土: ⑴ 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 肖像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了什么?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② 称呼的

5、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③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④ 神态变化:人工作者《名师测控》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⑵ 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分析杨二嫂形象:   ⑴ 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6、   ⑵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六、精读品析七、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闰土: 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对比农村日益破产    杨二嫂: 今:放肆、泼悍、自私对比农民日益贫困            昔:安分守己一、明确目标  分析课文第77~8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问中议论的作用,总结全文。二、整体感知    “我”是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回久别的故乡的,又因为这次是为永远别她而回来的,所以心中难

7、免留恋、不舍,但是,当“我”人工作者《名师测控》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见到如此凄淡的故乡,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景和人后,我的心情满是失望。“我”离故乡而去了。可是“我”去得干脆,去得坦然吗?课文最后一部分向读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中体现了“我”对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坚信。三、教学过程  1、分析课文第77~8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提一生朗读77~88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 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师生议论后明确;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

8、又振奋起来。   ⑵ “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     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