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doc

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doc

ID:61655994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06

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doc_第1页
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doc_第2页
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doc_第3页
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doc_第4页
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把握课题内涵,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武汉六中刘耀辉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逐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课程和其它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属于非学科性课程。它在操作上具有:重体验过程,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说教;重聆听,不重讲授;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讲真话,不重对错;重临场应变,不重预设的特点。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具有这些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愈显重要。在参与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评比、教研活动和与授课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对活动主题的正确分析、理解和准确把握是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不能忽视而又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对活动的主题理解没有到位,而出现活动目标设定不清晰、不明确的状况。这样不仅会影响活动内容的安排和辅导策略的运用,而且还会影响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导效果,我们除了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之外,还应该在分析和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主题上下足功夫,准确把握活动主题的

3、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本人在实践中的体验,对如何分析和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题有了一点体会,在此抛砖引玉,仅共大家参考。就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题来讲,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已经确定的命题;二是围绕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确定的主题;三是由学情调研材料分析归纳后得到的活动主题。5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的审题过程需要从了解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认识开始,即学生对这样的主题的认识差异,现实状况和需求。还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和理想,利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除

4、此之外还要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理论支持体系和依据,切实做到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课题内涵,并为今后的实践活动增加相关的理论储备。具体实践如下:1.已有命题这一类活动主题,题意一目了然,大多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但仍然有一部分主题还需要我们认真推敲,仔细琢磨。比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贴近父母心》、《孤独时刻》……等。如果仓促实施,很容易使我们抓不住该主题的核心,找不准活动的切入点,而达不到设计效果甚至背离设计初衷。如《贴近父母心》。在针对这个主题所做的调研中发现,现在的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他们无法沟通、很少交流,甚至没

5、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互不理解,有的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的心与他们父母的心贴的更近呢?我们在面对这个主题时,有一点应该清楚,那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了解到理解再到谅解的过程。因此,《贴近父母心》这个主题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贴近父母,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而活动的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和父母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活动的重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的办法,并且能自觉地付诸实施。有了这些分析和思考之后,我们就能通过一定的活动设计,借助恰当的载体,首先让学生了解父母生活和工作以及养育自己的艰辛和压力。再让学生尝

6、试着去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管教和有些苛刻的要求背后的良苦用心,消除学生心中与父母间的不悦和误解。最后达到谅解父母对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和过激的言行的目的。从而在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他们能和父母和谐相处,并能体验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幸福。经过这样深入地分析,《贴近父母心》这一主题活动的课程目标也就基本确立,接下来的设计,只要我们运用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策略创设出相应的活动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领悟,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收获。再如《孤独时刻》这个主题,5在分析理解的时候,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孤独的时候以及孤独的时候该怎么办,我们还应该作更深

7、入地理解。首先,什么是孤独?孤独与孤单、独处有什么区别?其次,不同的人对孤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和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哪个会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更害怕孤独?那么,在面对孤独时的态度和采取的方法也就会不一样。我们只有在了解了这些以后,才能在引导学生认识孤独时区别对待,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和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才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就会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面对孤独,不惧怕解孤独,并让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这样的辅导就有了较好的收效。2.围绕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确定的主题在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中,有些主

8、题活动是围绕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展开的。没有具体而明确的主题,只有活动的内容,需要实施者进一步加工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