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48648
大小:2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6
《抓科学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合作探究逐科学教学欧店小学赵相明441611以探究为中心,强调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渠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新教材的编写,科学课的教学,早已进入了全面的转轨,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结论的获取,而是要他们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相关的浅显的知识,并能运用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与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一、探究知识原理,掌握获取知识的规律:原理需要用概念来叙述,规律就属于原理性知识,每接触一个知识点
2、,通常都要猜想、定计划、做实验,从每个角度广泛的收集证据进行解释和验证。如:热胀冷缩、热传递、风的形成、条件等。它们都需要借助其它概念进行叙述。热胀冷缩这个原理,膨胀、收缩、受热、受冷都是科学概念,这些概念在这个原理中被组合起来“物体在受热时膨胀,遇冷时缩小”;风的形成原理: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热的地方空气轻,压力小,当两地空气冷热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有不同,压力大的空气向压力小的地方流动,从而形成风。也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生在已有空气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猜想: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如果有冷热空气同时存在,就可以发生空气流动的情况而产生风。再设计一个产生热空气的装置,
3、并想办法(如利用烟)“看”到空气的流动方向,再进行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风形成的规律。又如:知道了风形成的原理,就可以根据海滨早晚陆地与海面温差大来判断早晚海边的风向。二、探究知识过程,获取感性认识:每一个新授的知识点都是有意义的,内涵也是丰富的,如《水》的教学就蕴涵了大量的关于水和液体的知识,新教材中始终未出现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的文字表述,怎么说它有大量的知识内容?而过去的教材至少还有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样一段文字表述。据表述形式是这样,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样教的知识是浅层次的,因为已有了这样的结论,教师自然就会让学生看看其颜色,闻闻其气味,尝尝
4、其味道。交流一下观察结果,很快得出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最后告诉他们:“像水这样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这样能高效吗?还应该问:“沙子是不是液体?油是不是液体?胶水是不是?”也许他们就不知所云了。而是要引导他们观察形状、流动、表面,从而说说它是一种什么物体。这还不够,还要了解特征:有一定的体积而形状随容器改变。这就是液体,同时也是气体和液体的区别(气体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能自发的充满任何容器)。又如教学《沉与浮》,就是要通过反复活动,发展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关系的学习,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去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鼓励他们运用所
5、学的知识,制作“潜水艇”或造一艘“小船”。通过这一沉浮探究活动,不容置疑就加深并强化了他们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理解。三、探究科学方法,自由探取实验经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空气》一课,学生对鼓着的塑料袋里装有空气是深信不疑的,因为他们是通过捕捉得到的,那么给学生一个杯子、瓶子或一个去底去盖的杯子,又不经过捕捉,问:这杯子里会有空气吗?学生是有点迷茫的,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还有的说空气是有的但只有一点点,反正没有装满等等。那么怎么知道杯子里到底有没有空气,是满的,还是只有一点点?这是一个学生想知道的并经常接触到的生活问题。再加
6、上老师给学生提供可选择又非常好玩,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实验方案,积极进行探究:在无底无盖的杯筒里插上木塞,再到木塞的孔里插上哨子;或插上玻璃管;或涂上肥皂水…..再把另一头朝下放到水面上按下去,这样哨子会响;玻璃管会喷出空气(把脸凑进有感觉);玻璃管内会喷出肥皂泡。并引导他们对自己得出的现象做出解释。还有一组同学把纸团塞到杯子的底部,再把杯子直扣到水里,水已经漫过了杯子底,但取出杯子时,发现纸团仍然是干的。综述各种现象,都说明杯子里有空气,并且是满的,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整节课学生兴致很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
7、感到了空气会流动。四、探究知识的获得,正确概括知识结论: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最后仍未得出结论,这时要正视困难,分析原因。可能该实验对孩子来说,可行性小,难度大;也或许是资料的收集,数据,实验记录等环节有问题,还是论证的方法不对或片面?如:三、四年级教材“热水变冷”这一单元两课时测量、读数、记录、等一系列活动后分析比较得出热水变冷的规律,而学生用温度计测量,读数就花了不少时间,整个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很多,每步程序不按规范来做,数据就不准确,并且差距还很大,这样学生无法找到其规律(即结论),原因就是对该班学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