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45187
大小:3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05
《关于学生厌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活动是一种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老师精心备课,细心讲解,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学生事前预习,事后复习,认真听讲,积极地思考。这是我们理想的教学画面,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往往如此,现在的教育形式下,学生厌学的现象愈发严重,成为了影响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不容忽视的因素,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是多种因素的,既有外部原因,页有学生内部原因。此外还不能否认有社会的影响。 学生“厌学”其实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过去也有个别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只不多近几年已经越来越不容坐视了。 有人说“如何帮助厌学的学生?到幼儿园里去看小朋友,感觉个个都是那
2、么地活泼可爱。到小学里,开始出现了差生;到初中,差生的数量就已经占据大部分了;再到高中,老师眼里就没几个聪明的同学了!”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随着小孩年纪的增长,他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对社会的了解也越来越多。社会上的一些阴影部分对他们影响就多了起来。如:读书无用论,不读书照样张挣钱,读了书也还是去打工等。 2、家长原因。有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对小孩的基本上没什么正确的教育,只是给他钱。所以一些小孩就慢慢的对学习部认真、不吃苦等,时间长了就产生厌学的情绪。 3、老师的原因。有部分老师只看重
3、成绩,没有思想教育。还有的老师只注重优生的培养,忽略了一些学困生的辅导,所以导致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最后这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1)学科教学特点的不当处理,使学科教学缺乏生气 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数学课的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缺乏生动,在则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大都容不得半点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若不注意。一般都显得墨守陈规,如果处理不当,不轻易跨越雷池,课堂就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高深莫测,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直至厌学,从调查的结果表明,具有这些心理的学生共有107人
4、,占调查人数的89.2%。 (2)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方法,使部分学生难于招架 目前,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刚起步,在这样背景条件下,由于应试教育所决定,目前的数学教学虽然吸收了现代教学的先进思想,“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样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会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不注意把学生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来教学,没有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某些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消化不良,从而增加学习困难,厌学情绪就会酝酿而生。 (3)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日益觉
5、醒和强化,是改革开放时代初中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趋向,他们具有强烈的平等、自主交往的意识,虽然他们的这种主体意识还不是等于良好的主体精神,经常不合课堂需要的音符,但他们并不喜欢来自老师或家长对其活动方式的干预,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在教学中,不恰当的批评纠正,有时给某些学生产生对学科教师的反感,随之产生逆向心理而厌学。 (4)教师能力素质与学生的期望值有距离,也会使学生厌学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随时随地为学生展示社会行为修养范例,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各方面的影响,随着初中学生理智因素增强
6、,学生对教师各方面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及方式、行为性格等不一定满足学生的期望,倘若学生不正确对待,势必损害到教师自身的威信,失去教师应有的人格影响,由此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也势必败坏校纪校风,给学校形象造成伤害。纠正和克服学生“厌学”现象,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很多。在此,我提出几点对策与大家
7、探讨。(一)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 要纠正和克服学生的“厌学”现象,首要的是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和加强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一下几点: 1、针对性要强。中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自己的人生坐标不明确,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思想教育就必须紧紧抓住这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还会更加激烈,自己不能依靠父
8、母一辈子,今后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克服上学无用的心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