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45118
大小:2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5
《生本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外出学习体会刘玉香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习变成学生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课堂上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科知识进行感悟和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如何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学习的活动,就成了构建课堂时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教学活动,不在于活动本身设想得如何尽善尽美。相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活动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方便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这个问题,“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理念:“低人”。所谓“低人”,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
2、,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这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那样:再简单一些,让学生走进去,让学习变成他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欢乐的、友爱的、有效的,这是最符合学生天性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人”其实营造出了一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挥、充分思考,进而培养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低人”是不是等于“不设难度”呢?我想,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真正的“低人”,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
3、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 我以为,教师在选择切入点、设计问题的时候,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这其实和我们更早之前的“一课一得”的教学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而言,有的精于言辞优美,有的长于人物刻画,有的妙在思辨睿智,有的壮于抒情婉叹,各有各的精妙。只
4、要选出最能代表文章特点的、最精华的一两个点,从这些方面简单进入、设置问题或任务,就能激发学生进行更多的听、说、读、写。其次,在设计问题、交代任务的时候,应当注意“低入”的技巧,处理好“直接”与“含蓄”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直接”,指的是在提出问题、交代任务时,教师要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的“低人”又必须是含蓄的,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活动,保证学生的“多做”。 最后,“低人”还应当把握一个原则,即我们所选择的入口、所设置的问题,都必须是适合学生群体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容易完成的。在日常教学
5、中,老师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认为尽善尽美的内容,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学生无法完成。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真的尊重了学生,是否真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如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一课的教学,原本设计的阅读主题是“人类起源”,让学生课前搜集世界各地、各民族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寻找人类起源问题的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阅读。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积极性普遍高,搜集到的资料屈指可数,课堂活动也乏善可陈。 窘迫中,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方案,把阅读主题改为“中国上古神话和历史”,境况竟然完全不同。第二天
6、,学生带来了《山海经》等各种书籍、资料和图片,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们一边津津有味地讲述着神话故事,一边感受着华夏民族上古先民的历史风貌。从中我们进行反思,相比之下,第一个话题显得太大了,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而后一个话题,学生更为熟悉和亲近。因此,他们才会有兴趣去了解原委,也更愿意去搜集和阅读。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 如果我们再深一层去理解这条思路,可以归纳为“多做而深思”:“多做”,正是以生为本,回归学生本位的体现;“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教师要善于设计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
7、大量实践中,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打破45分钟的界限,我们常说:“课下做准备,课上早交流。”有人不以为然,“课下做准备”不就是“预习”吗?我想,这两种说法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课下做准备”,意味着打破课堂45分钟的界限,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安排学生在课堂之前,就进行前置的准备,让他们在课前就进行相关的阅读、研究和思考,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调动。 由于教师在课前给予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学生也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到了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地激发学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展
8、开讨论,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碰撞和提升的、舞台。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可以不需要太多的引导和铺垫。因为从某个角度看,当学生有了充分准备时,老师过多的“引导”或“创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