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43784
大小:2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5
《巧用多媒体激活数学课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用多媒体激活数学课堂代莉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随着科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学生丰富知识的需求,各种电教媒体已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电化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要巧用多媒体激活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激情、释义、高效、验证等功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枯燥的数学问题具有趣味,静止的问题呈现动态,复杂的问题显得简捷。关键词:多媒体激活数学课堂 一、巧用多媒体,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感受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
2、理的需要而引起的。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例如教学《七巧板》这一课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我出示了很多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这时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漂亮吗?你们想拼出和它们一样或者比它们更漂亮的图形吗?”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巧释疑难 在教学中,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或者对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就可以运用
3、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显示出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 如数学第九册P58页例5“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对于“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这一内容难以理解。教师就可利用活动抽拉灯片巧释这一疑难,首先教师出示灯片,演示小强和小红相对站立正准备从两地相向而行,然后,同时抽拉两片灯片每隔一小时两人就走了一个速度和。即(65﹢70)米。经过4小时相遇,就走了4个速度和,即4个(65﹢70)米,要求两人相遇时一共走了多少路程,只需用速度和(65﹢70)乘相遇时间4,即(65﹢70)×4就可以了。这样演示既形象又具体,又简明易懂,化难为易,效果十分明显。
4、 三、巧用多媒体,发展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
5、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巧用多媒体,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主体,其接受信息的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语音
6、信号,其实学生对此容易产生疲劳感,而多媒体具体的光、色、形的信号,通过调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感知。如我们可以借助投影片反映作业情况,及时点评;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及时审视自己的操作情况,满足求知欲。 五、巧用多媒体,开阔视野 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和联入了国际互联网,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学生可通过访问网络上相关的网站获取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学到丰富和扩展了的书本知识,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另一方面,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其次,
7、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实有利于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只要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电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