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doc

《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doc

ID:61640635

大小:4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05

《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艾田中学蒋显翠  摘要:本文主要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2节《弹力》的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   关键词:启发诱导 教学设计   启发诱导,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就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

2、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高中物理新教材的调整、开发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教学中利用启发诱导,把教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如将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的第1课时内容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弹力”作为力学中三种力之一,是本

3、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好“弹力”可以为今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过弹力,知道平常说的压力、托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本质上都是弹力,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弹力的相关知识,进入高中又知道力是矢量这一关键性的知识点,只不过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实例形变引入,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但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桌面的形变,所以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图3.2-2)和桌面的

4、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图3.2-4),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这里弹力概念的理解和方向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还有一定欠缺性,所以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压力(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线的拉力沿线长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教材没有把弹力的方向概括成:“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问相反。”而是把关于压力、支持力方向的文字表述简化。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做课本3.2-6的小

5、实验,使学生更加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   二、教法   本课以启发诱导教学和探究法模式相结合,并以问题法、演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为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培养学生“用‘放大’的实验方法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2)了解弹力

6、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   2.难点   (1)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确定弹力的方向。   (3)微小形变的判定。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

7、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