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设计.doc

弹力教学设计.doc

ID:48581070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弹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弹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弹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弹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附件2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高一教学形式讲授教师韦涛单位襄阳市第八中学课题名称弹力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教学目标1

2、、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

4、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二)弹簧测力计1、测量原理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

5、置使其指在零点(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板书设计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3、弹性限度二、弹簧测力计: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作业或预习课后习题1、2自我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用PPT课件展示与本节课教

6、学相关的探究活动的内容,以及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各种测力计的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架起桥梁。本课教学体现了以实验探究组织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学生自带的容易找到的小器材,探究新知识,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实验验证到小组交流,并从中发现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向交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

7、实验探究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时间有些不够,有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利用了大量的时间,教学秩序有些混乱,在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头发,教学设计不够巧妙。在探究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便完成探究活动。另外有些学生对于数学中的正比例知识理解的不是很好,在预设教案中对学情分析的不够全面。评议一单位:襄阳八中姓名:徐勇日期:2014年7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