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doc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doc

ID:61630551

大小:17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04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doc_第1页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doc_第2页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doc_第3页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doc_第4页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一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教学目的: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3、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难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判断是否是对顶角。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观察课本P38生活中的图片找出

2、两条直线在平面内的位置关系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1、议一议: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的结论。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与∠3的关系。在对图中角的关系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2、想一想: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说明理由。Ⅲ.做一做:1、课堂练习

3、2、补充练习: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判断题: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填空题: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9(1)(2)(3)2.如图2,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

4、∠EOF=________.解答题: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毛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Ⅳ.课时小结:(1)余角、补角的概念。(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3)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Ⅴ.课后作业:P61习题2.1数学理解:1。板书设计:第一节余角与补角一、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二、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VI

5、.教学后记第一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垂线的意义和垂线的性质2会用三角板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培养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3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垂线的意义、性质和画法“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垂线的画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按照运动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两种,平行和相交)学生回答后,教师打出投影的两个图(如图2—9

6、(1),2—9(2))在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按照两个角的关系分类,有哪两种类型的角?(对顶角和邻补角)两条直线所夹的角中,如果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类,又有哪几种?(三种:锐角、直角、钝角)(这时老师将CD继续运动得到(3)和(4))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图2—9(3)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比较广,例如:书本相邻的两条边、窗户框相邻的两边、红十字等,因此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特殊情况(板书课题)9二、垂线的有关概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到关于垂线的一些概念1、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

7、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2、符号:“⊥”读作“垂直于”如AB⊥CD于O,含义: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垂足是O3、对定义的理解:(1)在垂直的定义中要强调只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不必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其它三个直角都可推出来(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而言因此,说到垂线,一定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定义具有双重性,既是判定垂直的方法,也是垂直的性质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如图2—10因为AB⊥CD于O,(已知)

8、所以∠1=90°(垂直定义或垂直性质)因为∠AOC=90°,(已知)所以AB⊥CD于O(垂直定义或垂直的判定)三、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2)、过P点出PO⊥L,垂足为O;(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长短.四、师生交流,得出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