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626556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04
《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学习过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学习过程----《圆锥体积》教学片段与反思李金英【片段一】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炎热的夏天,班长李嘉豪和“进步小明星”李钊去刘集“天天福超市”的冷饮专柜买冰淇淋,正巧超市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两种(课件出示一种圆柱形,一种圆锥形),每种都是2元钱。(话外音)李家豪、李钊俩小机灵,到底买哪一种冰淇淋划算呢?生1:买圆柱形的并冰淇淋;生2:买圆锥形的冰淇淋;生3:只要求出每一种冰淇淋的体积就知道买哪一种最划算。师:你真爱动脑!怎样才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呢?【反思: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
2、创设了一个学生最喜欢吃冰淇淋的生活情境,而为买哪一种最划算犯了难,激励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计算圆锥的体积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很自然切入课题。】(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转转眼珠、有的皱皱眉、有的抓耳、有的挠腮,不一会儿)生1:将圆锥体浸没在一个装水的大容器里,水上升的体积即是圆锥的体积。(同学们情趣高昂,顿时欢呼雀跃)师:多好的办法啊!可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圆锥体能丢进一个容器里吗?(这时学生陷入沉思,皱起了眉头。忽然一位学生喊到:)老师,我有办法!我把它捏成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就可以算出圆锥的体积。(哗!哗!教室响起一片
3、片掌声)师:聪明!真聪明!比孙悟空还聪明!可是,老师又有一个大难题:教师出示像铁制的不能捏的很大很大的圆锥,故作难为情的样子质疑:怎样计算这个圆锥的体积呢?小麦堆、谷堆或沙堆的体积又怎样计算呢?(学生茫然失措,个个愁眉苦脸)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时机启发学生:怎样才能既简便又普遍有效地计算每一个圆锥的体积呢?【反思:“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环节中,我层层设疑激趣,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与吸引力。在教学的关键处巧设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求
4、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时机给予点拨、引导,一触即发,将学生推进学习的高潮,激发强烈的内驱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片段二】老师发给每一个小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找出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几分钟后有小组成员举手了):圆柱体的底面积=圆锥的底面积高=高3(教师用CAI课件动态展示)(画外音)即: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师: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究竟有什么关系?猜猜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师:用准备好的材料做装沙、装水游戏,看谁能最先发现(小组同学进行激烈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生1:(很激动)老师,我知道啦!圆柱体积是圆
5、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份之一。师:真的?(教师故做惊讶状)敢肯定吗?其他组的同学,你们呢?生2:是的。生3:是的。……马上有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圆柱体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再一次陷入沉思)师:你们还想玩吗?把你们准备的学具拿出来,继续做装沙、装水游戏。(学生激情高昂动手操作。几分钟后)生:老师,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其它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高又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没有一定关系。生:我也是!我也是!……(大家纷纷举起小手,
6、抢着回答)师:你们真像一位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发现了这么重要的问题!老师佩服!佩服!【反思:《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在教学实践中超越了教材,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师生精心准备四组学具: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各一组。全员参与,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做装沙、装水游戏,惊讶地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此时有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份之一呢?学生兴趣盎然
7、,迫不及待地用特意设计的另外三组学具(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各一组),再一次做装沙、装水游戏,让学生更加明白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动手操作每一组学具,自主探究内在联系,平等交流各自的见解,相互合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寻求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片断三】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组中准备的沙的体积有多大吗?(同学们异常兴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小组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一会儿,各个
8、小组举起了手)生1:我把沙堆成长方体,测量出长、宽、高数据,用“长×宽×高”求出这堆沙的体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