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87101
大小:50.2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03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01食物中的有机物说课稿.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食物中的有机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张家口市第五中学的李磊,很高兴有机会能与大家交流与学习。在刚刚结束的北京2019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成绩的取得,除了训练和遗传因素之外,合理的营养补充是运动员比赛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营养与科学配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是科学版初中化学第十
2、章内容。本节知识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均衡营养的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①学生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②学生了解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教材编写特点:教材从学生写出自己一天的食谱入手,指出食物中的营养素,并要求学生区分有机物与无机物。然后分别介绍了各营养素的食品来源及生理功能,通过观察活动学习有机营养素的鉴别及蛋白质的特性,最后指出均衡营养对人类健
3、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多样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营养素的种类及分类,并了解有机营养素。(2)了解均衡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调查、指导阅读、合作探究等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获取及加工信息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1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科学饮食观念,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科
4、学品质。(三)教学重难点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及鉴别;懂得均衡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1、认知特点: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认知活动较为表面,深刻性不够,多以外在学习动机为主,倾向于兴趣型。2、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这些物质的作用以及对均衡营养、合理膳食问题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前面
5、化学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实验探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基础。(二)学法指导:依据“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培养目的”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我加强了“讨论-归纳、实验-探究法”的指导: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创新1、教学方法:本节教学依据实施创新教育的目标,教学过程采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2、教学创新:第一,以课前小调查活动为基础。活动内容:①列出你一天的食谱,或一名你的偶像、名人的食谱,②并通过阅读课本、查阅报刊杂志、网上浏览等手段,写
6、出食谱中含有哪些营养素,③其中有机营养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通过此活动,拓宽了教学资源,扩大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使学生对营养素及其作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知识基础。从而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第二,以创设情境为起点,以问题讨论、实验探究为手段,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境,以问题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反馈,通第2页过对学生思维的三次发散与收敛训练(见下),让学生感受、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
7、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汇报:揭秘:“无字情报”、课前收集的相关食谱“尿糖的检验”、活动“室内污染――无形的杀手”展示:图片—-偏食的危害目标第三,优化实验设计,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材上的三个演示实交流收集的食谱;讨论营养素种类、分类、有机营养的生理功能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演示实验:淀粉的鉴别,葡萄糖的检验。分组探究:寻找常见食物中的淀粉;蛋白变性质的变性的因素知道:淀粉的鉴别方法葡萄糖的检验方法蛋白质的变性因素观察图片:偏食的危害教师讲解:合理饮食小组讨论:营养
8、失调造成的危害懂得均衡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验经历了四次反复的教学实践和修改为:两个演示实验,两个分组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观察有序,时间易于把握,学生获取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但学生没有动手、合作、交流的机会,参与度不够。学生分组探究活动,学生有了充分的动手、合作、交流的机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直观,有了亲身的体验,获取的感性知识虽较为丰富,但有些零乱,探究时间长,“放得开,难收回”,具体实施难度较大。分组分工探究,从时间上得到了优化,但学生获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