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39898
大小:21.8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25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积累运用一西师大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春来实验集体备课教学案年级五科别语文周次星期景物的诗句吗?4、背诵这些诗句。四、合作交流1、生生互动交流主备课人张凤丽课题积累与运用(一)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理解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在实践中运用。2、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理解诗句句意。3、背诵古诗,积累写景佳句。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理解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2、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句意。教学难点:1、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2、背
2、诵古诗,积累写景佳句。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这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描写美景的,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下令人神往,优美的语言、生动的表达让读者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味这些优美的语言。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三、自学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温故知新中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好处。2、从本单元中中出其他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读一读,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抄在摘抄本上。3、有节奏的地朗读“语海拾贝”中的诗句,想想你还知道其他描备注2、学生进行学习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解决学生疑
3、惑五、课堂检测背诵“语海拾贝”中的诗句。六、课堂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的有声有色。七、布置作业把语海拾贝、温故知新抄写一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收获了很多,今天让我们共同
4、讨论通过学习有哪些感受,并运用自己的积累去欣赏和描写更多的美好风光!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三、自学指导1、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2、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根据教师出示的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资料,I在脑海中想像其中一处风景的画面。4、自由朗读《拉萨的天空》一文,思考一下问题。第1页(1)短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描写拉萨的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用笔把描写的句子划出来。(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合作交流1、生生互
5、动交流2、学生进行学习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解决学生疑惑。(二)举例: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四)①主要写拉萨的天空,主要特点湛蓝透亮。②对拉萨的热爱和赞美。五、课堂检测根据老师出示的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和资料,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进行解说。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世界各地有许多风景名胜,通过这节课的学
6、习,相信同学们掌握了不少新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了解更多的中外风景名胜。七、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拉萨的天空》第三、四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本单元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学习如何写好一篇写景文。2、培养学生对祖国自然美景的热爱。3、指导学生写好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教学重点:1、根据本单元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学习如何写好一篇写景文。2、培养学生对祖国自然美景的热爱。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本单元学习已接近尾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写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根据我们的所学的知识,学习如何写
7、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三、自学指导1、认真回顾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2、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在头脑中对自己经历的美景或身边的景色进行回顾,抓住景物特点。3、确定文章题目。四、合作交流1、生生互动交流2、学生进行学习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解决学生疑惑。(1)①仔细观察,抓住景物主要特点②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五、课堂小结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我们欣赏了很多美景,让我们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描绘出心中最美的那片风景吧!六、布置作业写一
8、处自己喜欢的景物。注意:①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②语句通顺,语言优美。③文章至少写一页半。第2页第3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