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

ID:6151722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4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设计第7课戊戌变法共1课时张家港市梁丰初中谢建平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章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二课,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丛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

2、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教学难点:百日维新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旧知:教师:从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先后遭受了三场战争的失败,它们是哪三场战争?教师:清政府在

3、这三场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清王朝对此有没有认识?又是怎样做的?教师:面对战场上的一败再败,腐朽颟顸、生答: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生答: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根本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对手。生答:有一些认识,洋务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洋务运动,但是失败了。反应迟钝的清王朝终于认识到要进行近代化,要努力跟上世界历史的进步潮流。那么,洋务运动破产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更重一层。作为洋务运动客观产物之一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亡面前,他们有何作为呢?其结果又将如何?创设情境: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你将如何拯

4、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教师:同学们的看法都很不错,各有道理。那么,当时的最具觉醒意识的国人对此大多数是什么观点呢?是改革容易呢还是直接革命呢?教师追问一句:为什么?教师:看来大家都认同了改革,统一了意见。那么,在变法——即改革的道路上,有没有风险呢?饱受苦难的中国人能不能如愿以偿呢?资产阶级维新派具体是如何推动变法的呢?变法的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又如何?为什么会有此结果?请同学们带着上述问题自读教材第32~33页,探寻历史的答案。新授——教师板书课题:第7课 戊戌变法教师:请同学们首先弄明白一个问题:领导戊戌变法的是什么人?其阶级属性是什么?

5、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图片教师:哪位学生来简要介绍一下康有为、梁启超的情况教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是怎么做的?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教师:公车上书起到作用了吗?教师:出示一则材料:“生1答:必须进行变法——改革;生2答:要发展科学技术,生3答: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生4答:必须进行革命——另起炉灶。生齐答:变法——改革生1答:因为改革的代价小,如果清政府愿意改革,那是最好不过的。生2答:因为革命有风险,革命需谨慎;学生认真自我阅读教材第32~33页相关内容,思索问题。生

6、1答:康有为、梁启超生2答:资产阶级维新派学生观察康有为、梁启超图片生3答:康有为……(略)生4答:梁启超……(略)生答:发动公车上书,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学生观察公车上书记的书影图片生答:公车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轰动了全国。它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秉烛则寐,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请回答:这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观点?它是谁提出的?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继续进行了哪些活动?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

7、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论战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教师:大家从这场著名的论战中嗅出了什么味道没有?教师:的确,大家的政治嗅觉非常敏感、正确。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智能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教师

8、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