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六运算律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苏教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运算律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苏教版.docx

ID:61516715

大小:28.8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2-10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运算律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苏教版.docx_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运算律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苏教版.docx_第2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运算律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苏教版.docx_第3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运算律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苏教版.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运算律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苏教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哦,简单,简单!”黄玄昶又乐滋

2、滋地高高举起他的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回答又正中我的下怀,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答案吗?说实话,开公开课我就喜欢像他这样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一步一步被我“引进”来,突出所谓的教学重点,攻克预设的教学难点,最后解决相应的问题,“看上去很美”,真的,经过我的“引导”,他能“自主探索”,寻求规律,最后消除疑问,这不是一件看上去很“完美”的事吗?可是……“怎么又错了!”我真是纳闷,上课如此“高效”的人,怎么作业就这么惨不忍睹?题目稍一拐弯,就转不过来了,曾经我把他定论为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然而上完这堂《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

3、简便运算》后,经过反思与请教,我终于发现我错了。1、准备题:36×100=78×100=24×1000=99=()○1101=()○11002=()○245×103表示什么?(表示103个45或者45个103)42、例:25×102T:你能做这道题目吗?先观察一下这102有什么特点,然后想想该怎么办?S:102接近于100,我们可以把它看成100+2,然后102个25就是25×100+25×2。T:很好,你知道这运用了什么性质吗?S:乘法分配律。T: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样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3、练习:

4、45×10178×10252×99这就是我原本以为精心设计的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学生一步一步下来都是自己得出规律的,我只不过承担了一位“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是很符合“新课程理念”吗?可为什么……“老师,你上课的时候我都懂的,课堂上我也都会做的,可就是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就做不出来了?”冯毅苦着脸,挠着头皮对我说。是啊,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都是准备题惹的“祸”。这堂课的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检索与新授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回忆,以便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的内容,缩短新授的时间,这样就会有很多时间用来

5、做练习,当堂效果也就会比较好。看上去学生是自己发现规律的,应该把102个25看成100个25加上2个25,然而仔细辨析一下,却发现我已经在准备题上给了他们太多的暗示,其实能这样做的孩子是很会察言观色的,他能根据我提供的信息,把它们整理成相应的解题策略:“102=100+2,25×102表示102个25,也就是100个25加上2个25”,不就只是这样简单串联一下吗?4这样的准备的确带来很多的问题。第一:由于准备的内容和新授的知识练习密切,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会大大地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

6、教学这个载体的作用如何发挥呢?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考?第二:新授内容的学习有老师帮助检索有关的旧知,离开教师,学生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呢?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检索旧知的能力怎样培养?所以有的学生就会说:上课都听得懂,回家自己做练习就不会了。或许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准备题带来的危机。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需要自己支选择信息、检索已有知识并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由此看来,那种带有暗示和限制学生思考的准备是要杜绝设计和应用的。在这节课里我已经不

7、再是一个单纯的“引导者”,似乎已经是一个“陷阱”缔造者,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走进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他们已经没有机会疑问:“为什么要把102看成100加2?”或许学生心中的疑问早已在我的“枷锁”中泯灭,只不过是他们要配合教师忠实地实施教案罢了。于是,全班学生的思维一直沿着我预设的教案轨道走,按照我为他们铺平的道路,“把102看成100加上2比较容易,就把102看成100加2”,他们也就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什么时候我应该要这么去做”。在课堂上所完成的练习都是我早已为他劈荆斩棘,“理想”化了的数学问题,根本不再需要

8、他们摸索,长期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变得木呐和机械了,学生也就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这是被动的、机械的、记忆的学习,学生也就只会做类似的简便运算,于是如果我再出一道“45+101”“(25×125)×8”就会有一大批学生悬崖勒马,“(45+100)+(45+1)”,“(25×125)×8=(25×8)×(125×8)”……这就是造成他们只会做课堂练习不会做回家作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