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五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索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3、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教具准备:小正方体学具和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发问题1、课件出示1cm³的正方体2、引出问题
2、课件出示:棱长是9cm的正方体。提问:(1)、如果用这样的棱长是1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它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2)、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红色,需要涂几个面?(课件出示:把大正方体6个面涂上红色)(3)、学生想象,这些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被涂上红色?如果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怎样分。(4)、每一类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个呢?提问:这个图形太复杂,数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探索规律1、发现规律(1)、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比较简单,容易找到答案?(2)、研究三个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课
3、件出示三种大小不一的正方体)①、用小正方体学具摆出相应的图形。②、观察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③、把结果填在记录表中④、观察表中记录的数据,能否找到规律。(4)、汇报交流2、验证猜想学生观察图,说说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观察并分类学生数一数学生探讨规律出示活动建议,小组合作研究(1)、按发现的规律摆下去,你能猜想一下更大的正方体的结果吗?(2)、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3、归纳总结4、应用规律(课件出示)更大的正方体三、巩固迁移1、课件出示:用小正方体摆的图形2、学生边叙述,边配合课件演示四、课堂小结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有困难时,可以尝试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看能否发现规律,再应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小组汇报时,配合课件演示,验证答案学生猜想学生判断学生试用探索规律的方法解决板书设计:板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
5、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
6、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
7、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
8、义。3、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4、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5、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6、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