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416742
大小:2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1-27
《教育学重点笔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素质教育思想(简答)1、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
2、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简答)我国现阶段教育
3、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简答)(1)素质教育
4、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
5、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本章重点: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第一节学生1、学生特有
6、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3●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传统认识: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对双亲或教师要绝对服从,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现代教育思想: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
7、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还有《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8、明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