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合医院焦虑障碍患者误诊35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转:综合医院焦虑障碍患者误诊35例分析陈美英三明市第二医院心理科陈美英【摘要】目的:探讨焦虑障碍常见原因和治疗效果以及误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焦虑患者确诊前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治疗、随访。结果:患者的误诊时间为3-16个月,主要被误诊为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经治疗后,35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43%。结论:焦虑障碍误诊极为常见,医生对该病缺乏认识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加强医生培训教育,可提高焦虑障碍的正确诊断率和治疗率。【主题词】焦虑/诊断;误诊;医院,综合;人类【中图分类号】R749.72【文献标识
2、码】B【文章编号】1009-6647(2010)06-1372-01 焦虑症患者常因不适的躯体症状而于发病的第一时间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心内科、消化科等,临床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我科2006-07/2009-06门诊确诊的焦虑障碍35例误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23例,年龄16-72岁,其中学生9例,工人6例,干部14例,其他6例。本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循环系统:表现为胸痛、心悸、发作性胸闷、胸前区压榨感、濒死感、血压升高;(2)消化系统症状:无食欲、恶心、呕吐
3、、腹痛、腹泻、腹胀、便秘;(3)神经系统症状:反复头晕、头痛、颈项酸痛、肌肉紧张酸痛、眩晕;(4)呼吸系统症状:憋气、胸紧、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5)其他症状:容易紧张、坐立不安、易疲劳、注意力难于集中、难于入睡、多梦,情绪不稳、耳鸣等症状。1.2 误诊疾病 本组焦虑障碍误诊疾病的范围包括身体各个系统,而以循环、消化、泌尿、神经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较为多见。其中,循环系统13例,消化系统8例,泌尿系统5例,神经系统3例,内分泌系统2例,其他疾病4例。误诊时间3-16个月。1.3诊断标准 本组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1)中国
4、精神障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及慢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2)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15分。1.4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同时具有明显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应为首选[1]。亦可选用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双重作用的抗抑郁药,如黛力新。评估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对存在明显社会心理因素的患者,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解除其心理冲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应用认知行为治疗技
5、术。1.5疗效判断:以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HAMA总分的减分率进行判断,如减分率>75%为临床治愈;减分率50%~74%为显效;减分率25%~49%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2结果治疗随访时间为1-18(平均6.2)个月。经过3次以上心理门诊治疗后,35例患者症状好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治疗的有效率为91.43%。3讨论 3.1误诊原因 据报道,焦虑普遍存在于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和消化科病人中,综合医院焦虑症的诊断率在5.7%以下[2]。分析其误诊原因:(1)由于非专科医师对该病缺乏认识,常依靠患者的临床
6、表现就作出躯体疾病诊断,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2)首诊医生询问病史不够详细。医师过分强调躯体症状而忽略了患者所伴随的紧张不安、恐惧、失眠等焦虑症状,忽略了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应急因素和个体易感素质[3],容易造成误诊。(3)由于焦虑症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血压升高,心动过速,而与以后发展为冠心病存在某些联系,因此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难度[3],容易造成误诊。(4)焦虑障碍容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病[4]。惊恐障碍发作时往往有循环动力学的应激反应,心脏工作负荷增大,工作效率下降,能
7、耗增加,心肌处于相对缺血状态,导致患者血压增高,心电图有缺血样改变,临床医生被这些现象所迷惑,尤其对老年人容易作出冠心病、高血压等诊断而误诊。3.1误诊预防(1)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是关键:加强医生培训教育,可提高焦虑障碍的正确诊断率和治疗率。(2)加强患者教育:通过教育讲座等,让更多的焦虑症患者能了解自己的病情,早日获得诊治。(3)加强媒体沟通:充分通过媒体进行公众教育,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以提高公众对焦虑症的知晓率。(4)加强综合医院各科与精神、心理科协作。要提高综合医院的医生对精神疾病的诊治水平,加强会诊-联络精
8、神医学工作[4]。对疑诊患者,应及时会诊、转诊,避免误诊、漏诊。【参考文献】[1]彭红莉,唐秋萍,郝以辉等.长沙市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者焦虑与抑郁障碍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300-301.[2]赵毅.心血管病病人焦虑和抑郁的诊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3):154、223.[3]吴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