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cd分析o

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cd分析o

ID:6103115

大小:132.1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2

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cd分析o_第1页
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cd分析o_第2页
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cd分析o_第3页
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cd分析o_第4页
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cd分析o_第5页
资源描述:

《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cd分析o》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fzy2--2L;荛3;辈觜期AcTAMIjA学SO学LI报DAs。cASVe0p1t.em18berN1o9+937I+Ⅱ复合型弹塑性断裂的COD分析。鲨兰(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广州,510090)D4。』邓增杰周惠欠(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49)摘要以PAce的裂纹尖端钝化模型为基础定义了复合载荷下裂纹尖端的位移COD、CTOD和CTSD,CTOD和CTSD是复合型裂尖位移COD的I和Ⅱ型分量.对铝台金Lyl2复合IE型弹塑性断裂行为进行了COD分析,井对复合载荷下COD与积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随1型分量的增加,Lyl2启裂的c0n

2、值增加,纯1型的启裂COD.值是纯I型的6倍;【2)Ly12复合载荷下的COD与复合J积分值满足下列关系:J一打。COD,为系数,随复合比而变关键词星金型:!12I塑掣,t竖生裂殍1引言作为工程中的一个直观的物理参量,裂纹张开位移COD可作为裂端应力应变场的间接度量.并与.,积分有定量的关系-1.COD作为断裂参量已成功地用于纯I型载荷下延性材料的断裂分析,研究者亦试图将COD的概念运用到复合载荷的损伤0和断裂分析中[.与纯I型裂尖完全钝化变形模型不同,I+I型复合载荷下裂尖变形是不对称的相反塑性变形,裂纹上部受压而锐化,下部受拉而钝化,是钝一锐化模型一.复合裂纹的位移COD是裂

3、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cracktipopeningdJsplacement,I型载荷分量作用的位移)和裂尖滑开位移CTSD(cracktipslidingdisplacement,Ⅱ型载荷分量作用的位移)的合成位移.CTOD、CTSD的概念已由复合型裂纹的DugdaleIs]模型给出,这是把裂尖位移用于复合型弹塑性断裂分析中的理论基础.Otsuka等研究了复合斜裂纹尖端COD与断裂延伸区宽度SZW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以SZW为基础的复合断裂准则,认为启裂COD与延伸区宽度,之间存在COD.一/2s.的关系.Ueda[则研究了斜裂纹裂端区在单、双轴载荷下的变形和断裂,提出COD

4、矢量准则.由于即使是纯I型载荷,应该把COD定义为裂端哪点位移至今看法尚未统一,复合型COD的定义更未明确,同时固COD、CTOD和CTSD检测上的困难,复合型COD准则的研究结果还很少,测量结果有偏差并难以进行比较,而复合载荷下COD与J积分关系的研究更未见报道.本文从Rice的裂纹尖端钝化模型出发,定义了复合载荷下的COD、CTOD和CTSD.用复型方法测量了I+Ⅱ型载荷下铝合金Lyl2裂端位移的变化规律及启裂COD值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1995一OB一08收到第l稿,199B073O收到修前稿第3期抄江波等:I+I复合型弹塑性断裂的COD分析·259·与复合比的关系,

5、并首次给出了复合载荷下的COD与J积分的关系.2实验方法2.1材料及试样选用铝合金Lyl2进行复合断裂实验.Lyl2屈服强度为0=265MPa,弹性模量F=71000MPa,应变I紧连研凑接究拉,了可伸纯实剪I现切型不试、同纯样的,I试I型样+、K上Ⅱ-六复/个合一孔比一与,1如.一1图5双及l特所K殊示卡/.g鍪具本一相文一</\西/y0、0\=试样的变化规律和断裂行为.断裂实验在lnstron实验机上一\、)进行,加载速度1mm/min.Lq一\t2.2复合载荷裂端COD、CTOD及CTSD的定义及其\尽≮!:测量I加载卡具P应用两条.45。线.R与ic。裂謇纹义面的裂交誊点

6、钝^化模为原始尖模型。图l试样台拉伸卡具、B为COD原始测量点,(试样厚度8m一图2复合裂纹尖端COD的定义和确定对文中所研究的四种复合比,分别在不同载荷水平下在裂尖进行复型,喷金处理后,在扫描电镜下按图2(b)测量COD、CTOD和CTSD的值.3结果及分析·26O·固体力学学报1997年第18卷3.1复合载荷裂纹尖端的载荷一位移曲线图3是四种复合比下裂纹尖端的载荷一COD、CTOD及CTSD曲线.比较四条曲线走向可知,随I型分量增加,相同外载荷水平下裂端复合位移COD值降低,即要达到相同COD值,Ⅱ型分量大的复合型所需的外力大.另外,I型分量占主导时,CTOD值大于CTSD值

7、(图3(b)),纯I型下CTSD为零,CTOD即为COD(图3(a)).Ⅱ型分量占主导时,CTSD大于CTOD(图3fc1.纯Ⅱ下CTOD为零.CTSD即为CODr同3(d)).P·F—VkNP·‘/kn(a)纯I型(b)K-/K,=1.15P·.B一’【NP·B叫/kN(c)K。/K。=O.{(d)纯I型图3复合裂纹尖端位移一载荷曲线3.2复合型裂端启裂COD、CTOD及CTSD值的确定复合载荷下裂端启裂位移的确定尚无实验标准,本文采用阻力曲线法来确定复合型启裂COD值.由多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