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

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

ID:6091851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2

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_第1页
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_第2页
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_第3页
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_第4页
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早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回顾性探究  [摘要]目的探索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ICU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历,评价早期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住院生存率和出院总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①亚低温组28d生存率与存活出院率分别为20.8%和17.0%;非早期亚低温组均为8.0%。②复苏后第7天时,亚低温组格拉斯哥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9.1±2.3)分和(1.9±0.4)分,非亚低温组为(6.5±2.8)分和(3.5±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2、意义(P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出现的院内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纳入标准如下:①患者院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且立即转入ICU抢救者。②年龄18~70岁。③无基础脑源性疾病及严重头颅外伤。排除标准:①有重大胸腹部创伤,不适合胸外按压者,如连枷胸、心脏破裂。②心包填塞或胸廓严重畸形。③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及预期死亡患者,如癌症终末期。④家属要求放弃抢救并签字者。⑤院外CPR患者因其复苏质量和复苏起始时间基线值不同,故不纳入统计。若患者住院期间多次心跳呼吸骤停,则按第1次CPR数据统计计算。

3、1.2心肺复苏方法①心跳呼吸骤停事件发生立即行胸外按压。②无人工气道者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已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皮球加压给氧或机械通气。③根据患者心电表现选择性使用电除颤或电复律。④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心跳和血压。⑤积极纠正诱导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发病及直接因素。⑥脑复苏及复苏后并发症的治疗。1.3亚低温方法①降温方法:采用头部冰帽+全身冰毯,并根据降温效果,选择性使用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哌替啶100mg,异丙嗪50mg)及肌松剂(卡肌宁200~400mg),持续泵入,并根据体温调整输注速度。②温度测量:测量每个患者肛温、腋温,设

4、亚低温开始时为0h,以后每隔2h测量并记录1次温度。③降温的控制:3~5h降至目标体温。④目标温度:中心体温降至32~34℃。1.4心肺复苏及脑复苏成功的标准①心肺复苏成功标准: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及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恢复,持续3h以上。②脑复苏成功标准:恢复自主意识,有自主眨眼,指令性动作,言语表达准确切题,格拉斯哥评分系统12~15分者。61.5观察指标①患者一般资料统计;②早期亚低温组及非早期亚低温组5h时患者的实际腋温和肛温;③脑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CPC);④28d存活率和出院时存活率;⑤出院后24周日常生活活动

5、能力评分(MBI)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其中血乳酸水平由我院M78162血气分析仪测定(P0.05)。心跳呼吸骤停最终存活出院人数仅为13例,总存活率为4.1%。2.2两组5h时实际腋温及肛温比较53例早期运用亚低温进行脑复苏治疗组的肛温和腋温分别是(33.3±0.6)℃和(32.9±0.7)℃,25例未使用早期亚低温治疗组肛温和腋温显著高于前者,分别为(38.3±0.8)℃和(37.9±0.7)℃,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复苏第7天时开始,其分值开始高于早期未使用亚低温组,两组分值分别为(9.1±2.3

6、)分和(6.5±2.8)分。脑复苏后早期亚低温组患者CPC在第1、3天与非早期亚低温治疗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从第7天起,CPC评分低于非亚低温治疗组,两组分值分别为(1.9±0.4)分和(3.5±0.6)分。见表1、2。表1脑复苏后两组格拉斯昏迷评分(分,x±s)注:与非早期亚低温治疗组比较,*P  表5出院后24周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分,x±s)6注:与非早期亚低温治疗组比较,*P  [4]ItalianCoolingExperience(ICE)StudyGroup.Early-versuslate-initiationoftherape

7、utichypothermiaaftercardiacarrest:preliminaryobservationsfromtheexperienceof17Italianintensivecareunits[J].Resuscitation,2012,83(7):823-828.[5]MaryAP,CliftonW,CallawayRW,etal.PostCardiacarrestcare:2010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

8、ency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0,122(13):768-786.[6]WagnerDC,Riegelsber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