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87735
大小:3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1-02
《救亡-抗战时期翻译文学主流价值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救亡:抗战时期翻译文学主流价值取向 摘要:一个民族一定时期对翻译对象的选取绝非出于偶然,其背后隐含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诉求。抗战时期的翻译文学更是特殊的文化现象。通过从国别、体裁、题材等方面,对外国文学译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救亡成为抗战时期翻译活动的主流价值取向。关键词:抗战时期翻译文学价值取向救亡一个民族一定时期对翻译对象的选取绝非出于偶然,其背后隐含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诉求。特别是处于战火洗礼、意识形态日益强化的抗战时期的翻译文学,更是特殊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外国文学译介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救亡成为抗战时期翻译活动的主流价值取向。抗战的爆发使翻译活动成为抗战文化的组
2、成部分。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其会员为文艺作者、文艺理论及文艺批判者或文艺翻译者。协会号召文艺各部门配合起来,在统一战线上分工合作,文协号召中国翻译界“在增多激励,与广为宣传的标准下,有我们的翻译——把国外的介绍进来,或把国内的翻译出去”[1]。在这种背景下,翻译活动积极展开。下面,本文从国别、体裁、题材等方面展示这段翻译史的特殊性。一、从国别文学角度看翻译情形15据统计,《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从1917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共辑录了13500余种文学书籍,其中翻译文学书目大约有3894种。翻译文学数量大约占此时期文学书籍的28.9%。出版
3、统计显示,“五四”时期,俄国、英国与法国等文学译介数量最多,而40年代,苏、美等文学翻译最多。其中,苏联文学翻译出版数量425种,美国文学256种,这还不包括战争爆发最初两年的译作。而德国仅有69种,日本38种,两国翻译数量不仅较之战前减少,与同期其他国家相比更是差距悬殊。[2]苏联、美国因反法西斯立场而吸引了译者的目光,而作为侵略者的德、日等国的文学受到普遍排斥。可见,在战争时期翻译对象的国别选择上,意识形态较之前的影响更为显著。救亡意识成为中国译者文本选择的首要考虑对象。限于40年代报刊中的翻译文学数量庞大、情况更为复杂,具体统计起来非常困难,现以较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报刊为
4、主要参考对象,来考察这一阶段的翻译状况。15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大力出版马列著作、苏联文学等,报刊中也注意译介这方面的内容。《解放日报》从1941年5月创刊至抗战胜利,发表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文和评论文章共220多篇,其中译介俄苏文学的有190多篇。山东和华中区的《大众日报》《抗敌报》《山东文艺》等,华北和晋察冀地区的《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察冀日报》及副刊《晋察冀艺术》《晋察冀文艺》等报刊,都刊发过许多俄苏文学的译介。其中,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爱伦堡、肖洛霍夫、西蒙诺夫等人的关于苏联抗战的作品被大量译介。大后方的翻译情况比较复杂,既大量译介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作品,也翻译了部
5、分古典文学名著和现代主义作品,译介内容丰富多样。不过,就数量看,俄苏文学仍是译介重点。上海“孤岛”时期,在40余种报纸文艺副刊中,有近一半的刊物经常刊登外国文学译介,如《文汇报》的“世纪风”和“儿童园”、《大晚报》的“街头”和“剪影”、《大英夜报》的“七月”、《华美晨报》的“浪花”、《新中国报》的“学艺”等。文学期刊更是大量发表翻译文学,《译林月刊》《译文丛刊》等都是翻译专刊。这些报刊中的翻译文学,有一半以上的译作取向与抗战救亡相关。上海沦陷后,中共利用日本与苏联的表面友好关系,以“苏商”名义在上海创办了时代出版社,并出版了《时代日报》和《时代》周刊,1942年11月推出了《苏
6、联文艺》。《苏联文艺》从创刊到1949年7月终刊,历时7年,发表各类作品总字数达60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文学作品。15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于1938年4月16日创刊于广州,后因战局影响先后迁移香港、上海,于1941年1月在重庆继续出版。发刊辞中指出出版宗旨:“我们现阶段的文艺运动,一方面须要在各地多多建立战斗的单位,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研究理论,讨论问题,切磋,观摩,──而同时也是战斗的刊物。文艺阵地便是企图来适应这需要的。这阵地上立一面大旗,大书‘拥护抗战到底,巩固抗战的统一战线!’”《文艺阵地》注重关注国外文坛状况,特别注重苏联文学译介,出过纪念
7、列宁、高尔基的特辑和“苏联文学特辑”。此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抗战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抗战文艺》,于1938年5月4日创刊于汉口,后迁往重庆,出版过“纪念高尔基”专辑、“怀悼罗曼·罗兰”专栏等,还随时报导各国进步作家支持中国抗战的活动,刊登日本作家鹿地亘、绿川英子、美国的史沫特莱等人声援中国人民的专文。文学月报社编辑的《文学月报》、胡风主编的《七月》等,这些期刊在发刊词中就明确表示文艺为抗战服务,俄苏文学、反战文学成了主要的翻译对象。其中,高尔基、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等因其作品的现实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