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知识讲解.doc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知识讲解.doc

ID:60854223

大小:3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23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知识讲解.doc_第1页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知识讲解.doc_第2页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知识讲解.doc_第3页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知识讲解.doc_第4页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知识讲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知识讲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学术思想,与时消息。随着门阀士族的兴起,以玄学为代表的新的哲学思想迅速流行。在注重章句注疏的两汉经学日趋繁琐的时候,玄学提出的“得意忘言”,将士大夫从繁琐的考据中解放出来,不再拘泥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注重文本内在的精神世界;在思想上,玄学通过重新阐释《老子》,《庄子》,《周易》等经典,辨析“有”,“无”等哲学概念,揭露名教礼法的虚伪,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挥。玄学,又称“形而上学”,是用纯思辨的方法来阐述对经验之外的各种问题的看法。玄学的基本特征是“儒道兼综”,其中心议题是通过“有无”,“本末”,“体用”,“一多”等

2、关系的四边推理,来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这里的“名教”是指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而“自然”则是指支配自然界变化的那种和谐的自然规律。玄学从正始年间王弼,何晏调和儒道,到竹林七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发展到东晋,又回归到了名教即自然。这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文化发展的螺旋上升。下面就具体来谈谈玄学在不同时期的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研究和思考的主题。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迫于实践和理论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接过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用来打破两汉以来封建礼教的拘束,以为他们所代表的门阀士族阶级的放荡纵欲的生活寻找理论根据。另一

3、方面,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他们对于封建伦理规范,又不能采取完全漠视的态度。因此,他们不得不对“名教”与“自然”给以新的理解和论证,不得不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从而出现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魏晋时期,第一个力图从理论上说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是夏侯玄。他说:“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强为之名”(张湛:《列子·仲尼》)。视“自然”为“道”,为“体”,“名教”为“用”,这种用“体”“用”关系去说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开了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去理解“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先河,标志着对“自然”与“名教”关

4、系探讨的深入。“自然”与“名教”之辨从此作为玄学思潮的一条主线,贯穿于玄学发展的始终。名教本于自然———对名教的本体论论证正始时期,何晏、王弼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晋书·王衍传》记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祖述老庄,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立论以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天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这个作为天地万物之本的“无”,老子将其说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王弼阐发此意说:“有之所始,以无为本。”“无”也就是道:“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

5、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王弼:<论语释疑·述而>)因为“道”(无)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无所造作,故又称为“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自然”就是“无”或者“道”之性。在这里,“无”、“道”、“自然”三者是同一序列的范畴。王弼的贵无论“以无为本”。“无”不但是宇宙生化的原则,而且是“贤者恃以成德”——圣人所立的名教,也是依此本体而产生。在以无为本的前提下,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名教本于自然”,即伦理纲常、道德教化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是“朴散”的结果。王弼在《老子注》二八章注中说:“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

6、官长。”王弼认为朴散为器是正常的,“立名分以定尊卑”具有合理性。社会起初为朴和真的自然状态,朴散之后,才有维护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的名教。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仁之所能、义之所成、礼之所济,是不能靠鼓吹仁义道德本身所能达到的,“名教本于自然”,“自然”是母、是本,名教是子、是末,因此以自然为性的名教不能表现为强制的形式。在王弼看来,名教之根本在于无心为仁而仁在,无心为义而义存。王弼虽看到了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但并不笼统地反对名教,他只是反对以“名教”为本,进行虚伪的道德说教,反对用名教约束人们的行为及其所带来的“为仁则伪存”的恶劣后果。认为“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

7、,仁义礼节是也。”(王弼:<老子·三八章注》)他把不是自然而生的儒家“仁义礼节”贬为“下德”,是因为订立了作为道德规范的“德名”、“”善名”,不道德、不善也随之而生,导致虚伪欺诈,成为争名夺利的工具。为了挽救这种道德危机,王弼提出了“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王弼:<老子·三八章注>)的伦理对策,主张自然无为、无欲不争,以发挥名教的作用。何晏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无名论》)以“无为”为“本”,即是以“无”为“本”,所以下面紧接着说到“无也者,开物成务”的思想。以“无”为本,那么“有”则是“末”,这里的“本

8、”是指天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