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825030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20
《垂直与平行公开课教案及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垂直与平行共课时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或关键1、结合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通过讨论交流,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考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学时间5月12日执教陈丽荣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两根铅笔)同学看,这是什么?如果这两根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你想
2、一想,并用小棒摆出来。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1),展示各种情况。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师:组内同学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们组摆出了哪几种情况?(几个同学上台摆)(2)、位置关系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能摆出这么多种情况。(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中讨论,交流)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A、不相交B、相交②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分的?(学生自主交流)在交流中达成
3、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③揭示平行的概念。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它们会怎么样呢?(不会相交)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软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加深对平行的理解。以一个画线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认识平行于垂直打下基础。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长汀县第
4、二实验小学数学科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重点词语。(3)揭示垂直的概念。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相交成直角的?(板书:成直角)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同学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知识?(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汇报。)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垂直”等重点词语。
5、教师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研究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三、应用新知:1、练习十一,第一题。2,判断对错(1)、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如果不平行,那么必然相交。()(3)、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3.P65,做一做(2)摆一摆4.P65折一折4.同学们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5.看主题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四、畅谈收获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四)、布置作业小学生由于受能
6、力与经验的制约,他们的探究往往不能很好地确定重难点,容易导致探究活动热烈而缺少实效。因此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探讨出分类的标准,然后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提高了后面探究活动的实效性。教学反思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后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1、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2、培养学生
7、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看,垂直和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对“同一平面”的理解相当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等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如何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如何把握垂直与平行的本质。如何初步
8、感悟同一平面的含义。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我试图让学生主要让学生通过想象、讨论、操作、交流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把握教学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想象两根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入手,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