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

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

ID:6049382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1

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_第1页
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_第2页
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_第3页
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_第4页
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表阿霉素免疫纳米微粒靶向抗肝癌作用探究  [摘要]目的制备表阿霉素(E-ADM)免疫纳米微粒(NPs),观察其对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的靶向治疗效应。方法利用聚电解质复合法合成载表阿霉素纳米微粒(E-ADM-NPs),化学交联法合成载表阿霉素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单克隆抗体纳米微粒(E-ADM-Ab-NPs),观察E-ADM-Ab-NPs在荷人肝癌裸鼠模型体内的分布特点,观察药物的靶向抗肿瘤效应及其毒副作用。结果E-ADM-Ab-NPs保留了抗VEGFR2单克隆抗体的活性;E-ADM-A

2、b-NPs组肿瘤组织中的E-ADM浓度为(31.85±4.78)mg/kg,显著高于E-ADM-NPs组(P0.05);而E-ADM原药组的血白细胞计数较空白对照组下降42.68%,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则升高88.06%(P  2结果2.1E-ADM-Ab-NPs的抗体活性ELISA法检测表明,E-ADM-Ab-NPs浓度稀释至1∶1600时,其抗体仍表现出对靶抗原良好的免疫结合活性,其效价与游离抗VEGFR2单抗基本相当。2.2E-ADM-Ab-NPs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E-ADM-Ab-NPs组肿瘤

3、组织中的E-ADM浓度为(31.85±4.78)mg/kg,其显著高于E-ADM-NPs组(P60.05)。E-ADM原药组及E-ADM原药加抗VEGFR2单抗组的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3.95±0.84)×109/L和(4.08±0.91)×109/L,明显低于其他组,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则分别为(72.46±17.02)U/L和(68.51±15.94)U/L,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3讨论原发性肝癌化疗的总体疗效一直不甚理想,传统的全身静脉化疗对机体有较强的毒副作

4、用,限制了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达到有效浓度,而局部化疗如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等往往需要创伤性操作才能实现。如何在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的同时降低正常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是目前肿瘤化疗研究的热点,因此载药纳米微粒靶向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6本研究利用聚电解质复合法合成载E-ADM纳米微粒,其载体材料海藻酸钠的分子链上富含羧基和羟基,可通过化学交联与抗VEGFR2单克隆抗体相结合,ELISA法检测表明在E-ADM-Ab-NPs制备过程中抗体活性无明显丧失。VEGFR2主要分布于肿瘤血管内皮表面及原发性肿瘤细

5、胞表面,而在正常组织及良性血管增生性组织中仅呈低水平表达,是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功能的主要受体[7-9]。原发性肝癌组织的VEGFR2阳性表达率达60%~70%[10],而抗VEGFR2单抗是针对VEGFR2的特异性抗体,能将化疗药物携带至肿瘤组织中发挥免疫靶向治疗作用[11-13]。荷人肝癌裸鼠模型体内的分布试验表明,E-ADM-Ab-NPs可选择性地集中于肿瘤组织,而在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正常组织中的分布较少。E-ADM-Ab-NPs具有的良好缓释性能可使肝

6、癌组织较长时间处于有效的药物浓度中,同时抗VEGFR2单抗可竞争性抑制VEGF与VEGFR2结合,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14-15]。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的体内治疗发现,E-ADM-Ab-NPs组的瘤体积抑制率和瘤重抑制率明显高于E-ADM原药组,有助于临床上减少化疗药物的单次用量,并避免长时间持续静脉用药所带来的不便。包含E-ADM原药各组的荷瘤裸鼠血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E-ADM-Ab-NPs组的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则与空白对照组相近,表

7、明E-ADM-Ab-NPs可减少E-ADM原药的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等毒副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合成的E-ADM-Ab-NPs由于纳米微粒的缓释性能及抗VEGFR2单抗的导向作用,可明显提高其对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的抗肿瘤效应,并降低E-ADM原药的全身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肝癌靶向治疗制剂,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撒忠秋,倪雷,秦建民.纳米粒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2):145-147.6[2]WuJ,NantzMH,ZernMA.Tar

8、getinghepatocytesfordrugandgenedelivery:emergingnovelapproachesandapplications[J].FrontBiosci,2002,7:717-725.[3]SoldanoFerrone.靶向攻击肿瘤的免疫疗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1):1-4.[4]孙丹丹,闫雪生,李百开.纳米粒与靶向制剂在抗肝癌药物中的应用[J].齐鲁药事,2011,30(6):355-35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