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48957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1-01
《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应用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应用探析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之一。与北方皇家园林相比,苏州古典园林更灵活、轻松,更强调与自然的交流。本文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应用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具有较强的空间流通性庭园的原理,并提出了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创造类似空间的方法。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灰空间;空间流通性;视线1苏州古典园林概述9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充沛的降雨,丰富的植被和纵横交错的河网,都促使了苏州园林艺术的良好发展
2、。苏州古典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夫差等先后在苏州城(时称姑苏)郊外建造了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等。到了汉、唐以后,随着苏州商业的迅速发展,私家园林开始逐渐兴盛,寺院园林也逐步兴起。宋代苏州的造园活动盛极一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沧浪亭、万卷堂(网师园前身)等宅园。在经过元代的萧条之后,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私家宅院多达271处,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等皆成于此时期。清末民国之间苏州几经离乱,许多古典园林毁坏残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
3、府着手对古典园林进行保护、修复,乃至有今日尚有为数不少的古典私家园林可供学习。从指导原则上来讲,苏州园林追求的是3个基本目标,即“天人合一”、“尊卑贵贱”和“贵和尚中”。其中“天人合一”与“贵和尚中”直接导致了苏州园林中“灰空间”的大量应用。具体到“天人合一”,代表着苏州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思想:一方面,从居住环境出发,要求建筑居室透光通风、冬暖夏凉;另一方面,从园主人追求隐逸于山水的思想出发,建筑空间不能是完全的封闭自为空间,而需要有选择地向庭院打开,使园林使用者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自己所创造的
4、微缩自然空间。而具体到“贵和尚中”,则是从中国传统理念中“和为贵”与中庸理念出发,从园林空间的表现上体现出“含蓄美”,即避免绝对的单一功能空间,创造多元化的流动空间、混合空间和模糊空间的园林特征。以上2条原则都使得苏州古典园林必然大量地存在并巧妙地运用“灰空间”。2“灰空间”概念浅述9“灰空间”一词最早出于日本现代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他引用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所提出的概念“利休灰”,对建筑空间的非单一性、非绝对性和渗透性进行了说明。“利休灰”是千利休发明的一种色彩概念,即将红、黄、蓝、绿
5、、白等诸色混合,以形成纯度低的灰色来代替纯度高的颜色,从而阐释日本茶道文化的非左非右、两性包容的特点。而黑川纪章则把这一概念转移到建筑空间设计领域。黑川纪章指出,“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1]。而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就是大量利用走廊、庭院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以形成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公共、半私密的中介空间。这类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功能上来讲,“灰空间
6、”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既有室内空间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隶属于室内空间;既具有室外空间的通透性与开放性,又具有室内空间的诸多功能。因此,园林灰空间实际上充当了“室外的起居室”的作用,使得很多原本只能在室内进行的活动室外化。同时,“灰空间”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流动性解放了人的视线,从而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流畅地衔接,也有利于创造出“建筑中的自然”。“灰空间”在园林中所起到的调和作用,将众多的元素糅合在一起,避免了单调、绝对,从而创造出复杂多样的空间体验。9“灰空间”和“流动空间”一样,主要是针对欧
7、洲近现代建筑中产生的功能主义特征和空间封闭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虽然没有论证过此类概念,但其实早已通过直觉的审美实践了这一理论。其中苏州古典园林尤为这种实践的翘楚。3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应用苏州园林“天人合一”和“贵和尚中”的指导原则,促使了园林中灰空间的大量应用。而具体到形式上则主要表现为亭、廊、庭院和门洞等。3.1亭亭是园林建筑中开敞度可能性最高的建筑形式之一。亭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及圆亭的空间流动性最高,是最接近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灰空间。其结构除了顶与底之外,
8、各面均只有亭柱分隔,视线可以透过其中任意一个面而投向四面八方。这样一来,就如同在亭的四周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的画卷,又将外部空间的景色引入建筑内部空间来,形成了内外空间的交流。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若没有亭顶,则人即如置身于连天的荷叶之中,是高通透度灰空间的典型。而若在亭中加一面墙,即形成廊亭或扇亭,其通透性则相对降低,但视线的引导性明显增强,其作用已类似于廊或榭,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和拙政园中的别有洞天亭。有些亭结构更加复杂,在外围由柱子简单围合的基础上,又在内部加了一层结构,形成了第二度的空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