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48533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1
《1450平整机平整工艺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450平整机平整工艺规程一、适用范围及平整目的此工艺规程适用于无锡西城特种薄板有限公司1450平整机组。平整目的:消除退火钢带的屈服平台,改变钢带的加工性能;改善钢带的平直度;使钢带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二、机组主要技术参数来料材质:屈服强度≤370MPa,抗拉强度≤550MPa厚度:0.35~2.0mm 宽度:900~1300mm最大轧制压力:11000kN 最大轧制力矩: 13.5kN.m最大轧制速度:15m/s 穿带速度:0.30m/s
2、 开卷张力:2.8~28kN 卷取张力:4.5~45kN入口张力辊与平整机间张力:5.2~52kN出口张力辊与平整机间张力:8.1~81kN 工作辊尺寸:F500/F440×1480mm支承辊尺寸(与轧机相同):F1300/F1200×1450mm开卷机卷筒直径:F610mm(真圆) 涨缩范围:F570/F625mm 卷取机卷筒直径:F610mm(真圆) 涨缩范围:F585/F610mm平整延伸率:3%(max)液压推上缸行程:205mm 工作辊正弯辊力(单侧)
3、:400kN 负弯辊力(单侧):350kN 工作辊最大开口度(新辊):20mm 液压推上系统压力:25MPa 平衡及弯辊系统压力:25MPa 一般液压系统压力:14MPa 气动系统压力:0.4~0.6Mpa三、 工艺过程简要描述平整机组在工序上设置在罩式退火炉之后,对退火后的带钢进行平整,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物理性能和表面质量。5.1上卷5.1.1上卷前的准备上卷小车处于3#位,开卷机活动支承处于打开位置且卷筒处于缩径状态,入口钢卷开卷刀活动导
4、板处于缩回位置,开卷机压辊处于打开位置。5.1.2上卷上卷小车共有4个运动位置,1#、2#位设置鞍座为钢卷存放位,3#位为对中位置,4#位为机组中心线及预开卷位置。吊车将卧卷放在2#、1#卷位上,上卷小车升降缸从最小位自动上升托起钢卷后停止。钢卷外径测量装置的测量臂伸出测钢卷直径,测量完毕测量臂后退至极限位。上卷小车电机启动,从2#卷位向前行走至3#卷位(钢卷对中位置),上卷小车升降缸工作,将钢卷中心对中开卷机卷筒中心。上卷小车在此等待或开往1#卷位去取卷。上卷小车对中结束后向前进入开卷机位置,将钢卷套在卷
5、筒上。卷筒涨径,压辊压下,钢卷小车下降返回至原位,准备接下一个卷。至此,一个钢卷的上卷过程结束,下一个钢卷的上卷重复上述过程。5.2预开卷、切头压辊处于抬起位置,钢卷开卷刀位于最大极限位,活动导板处于缩回位,切断剪处于最大开口度,上矫直辊处于上极限位,废料车处于接料位。钢卷压紧辊缸动作使压辊压紧带材,钢卷开卷刀缸动作,人工控制使活动导板伸至合适位置。活动导板先伸出,固定导板后摆动人工控制至合适位置。启动开卷机。开卷刀将带材导入,当带头被送到下矫直辊的上表面时,矫直辊升降缸动作使上矫直辊压下。下矫直辊的液压马
6、达启动,与开卷机同步向前输送带材。当带头通过切断剪一定长度后,停止送料。切断剪开始工作,剪切动作结束,液压油自动换向。废料头掉入废料斗内。开卷机、下矫直辊的传动同步转动向前送料。送料过切断剪一定长度后,停止送料。切断剪缸无杆腔进油开始剪切,剪切动作结束,液压油自动换向。废料头掉入废料斗内。视带材情况进行多次重复剪切,最终将不符合平整要求的带材全部切掉。最终剪切动作完成时,至最大位置。开卷机、开头机同步反向转动。钢卷压紧辊缸动作使压辊摆起,钢卷开卷刀缩回,矫直辊的上辊抬起,当废料斗装满废料头后,行走缸动作,将
7、废料车移到吊出位置。5.3穿带过程5.3.1穿带前的准备手动控制入口钢卷开卷刀的刮板摆至合适位置使其能够掀起带材。带尾剪切机的剪刃开口度最大。入口张紧辊的上下压辊均位于打开的位置,入口的张紧辊在下极限位,防皱辊处于下极限位,入口导向台的活动导板在伸出位,平整机的润滑系统投入工作,根据工艺要求平整机的上下工作辊有一定的开口度,防跳辊处于下极限位,防缠导板的活动导板在缩回位,主传动装置的接轴托架在脱开位,横切剪剪刃开口度最大,开卷机、卷取机的制动器在打开位。出口导向台的摆动导板摆起、伸缩导板伸出。张力卷取机的卷
8、筒涨径,张力卷取机的活动支承支在卷筒上,卷取机的推板在缩回位。助卷器在助卷位置并抱紧卷筒,钢卷小车如在卷筒下方时,小车的托头在最低位置,保护罩的安全门关闭。5.3.2穿带机组控制开卷机、压紧辊、入口张紧辊、入口张紧辊、四辊平整机、卷取机以喂料速度同步转动。开卷刀将带钢头部刮起,开卷机、压辊同步将带钢沿导板向入口张紧辊输送。手动对中系统投入工作使带材对中。带钢穿过张紧辊继续向前送料,带头经过入口导向台手动对中后,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