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 50 例临床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 50 例临床分析

ID:6009927

大小:2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30

腔隙性脑梗塞 50 例临床分析_第1页
腔隙性脑梗塞 50 例临床分析_第2页
资源描述:

《腔隙性脑梗塞 50 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腔隙性脑梗塞5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近几年来50例经CT及MRI证实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基底节区部位为主,双侧病灶多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过度劳累、脱水等。结论:经CT证实出血性腔隙综合征,避免误诊误治。以预防复发为主,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远较出血性为高,腔隙性脑梗塞为其中一特殊类型,约

2、占缺血性中风的20%[1],且老年人多见。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实质深部小于10mm的小梗塞病灶,以往只能在尸检中发现,近年来由于CT及MRI的广泛应用,2mm左右的腔隙性梗塞灶都能检出,因此腔隙性脑梗塞由病理诊断变成临床诊断。现将我院几年来诊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的临床及CT表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1~80岁,平均62.6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23例(46%),有脑中风病史7例(14%),高脂血症病史32例(64%),糖尿病史8例(16%),冠心病史15例(30%)。1.2 临床特点:本组50例多数呈急

3、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时神志清楚,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疲乏、言语不清等症状。纯运动性轻偏瘫21例(42%),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9例(18%),感觉运动性卒中7例(1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5例(10%),纯感觉性卒中3例(6%);无体征的腔隙性脑梗塞5例(12%)。1.3 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50例腔隙性脑梗塞,CT检查42例,MRI检查8例。CT表现均为点状、小斑点状及小带状低度病灶,其病灶范围0.2~1.0cm,边缘境界清楚。CT值18~31HU,病灶数量最少1个,最多6个腔隙。单侧病变16例,其余34例均为双侧发病。本组50例中,有

4、28例(56%)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1.4 死亡病例:本组死亡病例3例,2例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1例为双侧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3例患者都有3-4次以上反复发病.2讨 论2.1 病因:腔隙性脑梗塞早在1843年由DurandFarde提出,其后MarieFerrend与Cotola都对腔隙性脑梗塞做了深入研究[2],60年代起Fisher对腔隙性中风的病因、病理与临床表现做了大量研究[3]。根据1990年世界28个国家中风死亡率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风死亡率居第三位[4]。通常认为高血压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文献报告47%~9

5、0%的腔隙性脑梗塞伴发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现象[5]。本组50例病例中,伴发高血压23例占46%,较文献报告明显偏低。笔者认为,除高血压之外,高龄、低血压、脱水、冠心病、糖尿病、过度劳累等均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之一。本组病例平均年龄高达62.6岁,其中有5例发病时处于脱水、过度劳累状态,有4例就诊时血压低于正常。2.2 发病部位:腔隙性脑梗塞从脑血管解剖学方面,是因豆纹状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闭塞、狭窄所致。一旦梗塞就可能出现脑组织软化,形成腔隙灶[6]。本组病例按梗塞部位发生频率依次是尾状核

6、、壳核、内囊、大脑皮质及丘脑和桥脑。由于梗塞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也不一样。2.3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临床体征表现有6种:①纯运动性轻偏瘫占本组发病的42%,为腔隙性脑梗塞中最常见的表现。病灶分布于皮质至脑干的锥体束的不同部位,临床表现是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乃至瘫痪,病初仅有麻木感但无客观感觉障碍。②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占本组病例的18%,病变部位均在桥脑,有的累及内囊膝部。主要表现为语言不清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及一侧手的精细动作差、动作无力和笨拙。③感觉运动性卒中占本组病例的14%,病灶主要分布于丘脑及内囊,尤其内囊后肢,故有人称之为“丘脑内囊综合征

7、”。临床表现均为以半身感觉障碍起病,继之出现半身瘫痪。④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占本组病例的10%,病灶部位一般在桥脑并累及内囊,表现为病变对侧偏瘫,以下肢为重且步态不稳。但无明显构音障碍且上肢精细动作无明显异常。⑤纯感觉性卒中占本组病例的6%,病变均在丘脑,临床表现自觉一侧面部、肢体麻木感。⑥无症状性脑梗塞占本组病例12%,其中3例是以头痛、头晕数日为主诉就诊。2.4 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主要应与出血性腔隙综合征鉴别。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从发病部位到临床表现均与腔隙性脑梗塞雷同,故仅根据临床表现很难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甚至导致误诊误治。自从CT、MRI应用以

8、后,对小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与腔隙性脑梗塞的点状低密度灶显示清晰能作出明确诊断,因此影像学检查是本病确诊的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