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86782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30
《以专利为载体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体系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专利为载体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体系探究 摘要:专利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专利和创造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加强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学生创造力培养条件和环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专利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实践性成果与文献性成果得以良性互动,研究成果可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借鉴。关键词:专利;创造力;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作者简介:饶宾期(1980-),男,江西金溪人,中国计量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徐文龙(1973-),男,浙江丽水人,中国计量学院教务处,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18)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专利发明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
2、实践”(项目编号:SCG049)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27-029当前学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是缺乏创造力、习惯固有的答案和模式,是中国学生与西方国家学生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1]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就明确指出:“中国大陆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2]当前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长期的被动教育模式导致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二是学生面临创新时存在一种习惯性退缩,即创新入门难;三是学生创新持续发展不够。所以,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
3、的现实意义。[3]一、创造力和专利发明的内在关系创造总是意味着形成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想、行为或者对它们进行新的应用,而创造力便是形成这种新的思想或对它们进行新的应用的能力。在追求新颖事物的过程中创造力得到了展现,在评判新颖事物的过程中创造力得到了接纳和认可。创造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的价值就体现在对问题的解决之中。所以,可以认为新颖、独创和有价值是创造力的三个核心特征。[4]根据国家专利法对专利的定义,专利固有的“三性”为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为在专利产生前,没有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使用过;创造性为和以前的已有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及显著进步;实用
4、性是指该发明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5]由此可知,专利的特点和创造力的特性具有一致性。其次,专利发明来源极其广泛,既有生活中、理论实践学习中的实际经验,又有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作,具有丰富的活力。而且在专利的产生过程中,学生为主动性创造,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9再次,专利还具有贴近学生、起点低的特点,适合各种专业的学生。专利成果由国家专利局根据规范程序审查,具有标准明确且可评价性强等特点。所以,专利是适合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起点,在克服学生面临创新时存在一种习惯性退缩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训练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好奇心及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
5、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可很好地解决学生的被动学习及“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综上所述,专利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种有效载体。二、创造力培养体系的构建1.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由于创造力所具有的上述特性,在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就有赖于制度的建设。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制度可以提供价值导向、以高效的方式传授知识,对创造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不好的制度本身会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造成阻碍。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中国
6、计量学院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办法》、《课外教育教学环节学分管理细则》、《本科实践教学活动学分认定细则》等重要制度,从指导思想、领导机构及职责、创新实践类别、经费支持和管理、奖励及相关措施、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规定。如对每个学生提出了创新学分要求,要获取一定数量的创新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对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学分认定并可对相关必修选修课程或教学环节进行学分替代,如学生获得发明专利最高可以获得认定专业课程8学分、5000元/项的奖励,且在评各类先进时优先考虑等。这些政策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提出了要求,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塑造学生的探索、批判、自主等方面的人格特质,为培养
7、学生的创造力等提供了健全的制度保障。2.提供良好的培养条件和氛围创造力来源于实践和创造行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和行为。我校的各类国家、省重点实验室(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课外活动基地和开放实验室都对学生开放,从教师指导、场地提供、仪器设备等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开放性的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能力,以高效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结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