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823977
大小:4.62 MB
页数:41页
时间:2020-11-24
《腰椎肩盘突出症治疗体操学习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腰椎肩盘突出症治疗体操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另外,职业特性(如重体力劳动者、司机、文秘工作者等)、吸烟、心理因素(长期焦虑、厌烦、紧张的负面情绪)、体育活动受伤、寒冷、不良坐姿等也是椎间盘突出的诱发因素。病理分型: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型、脱出后纵韧带后型、游离型。前4种非手术治疗为主,后2种手术治疗为主。临床表现1.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表现为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跟、足背外侧、拇指的放射痛,约60%的患者因咳嗽、喷嚏致腹压加大时使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自觉局部有麻木感,
2、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凉、无汗或出现下肢水肿,还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中央型巨大突出)。排便及排尿障碍。腰椎间盘突出较重者常伴有患侧下肢的肌萎缩,以拇趾背伸肌力减弱多见。2.跛行患腿不敢承重,且常以足尖着地,避免足跟着地震动引起疼痛。常伴腰向一侧屈曲,腰部活动受限。3.局部体征(1)局限压痛:椎间盘突出部位椎间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旁压痛。受累神经分支的走行处常有压痛。(2)脊柱生理曲度的变化:脊柱侧凸、平直或后凸,腰椎生理曲度变直。(3)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正常人下肢抬高到60~70度时才感到不适,腰
3、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直腿抬高在60度范围内就觉下肢疼痛不适。4.X线平片、CT、MRI均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情况。X线不能依靠其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但可排除一些脊椎骨性疾患,如结核、肿瘤、脊椎滑脱等。定位可见:侧弯畸形,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椎间盘纤维环或突出物钙化。中央型突出侧后型突出髓核游离腰椎间盘变性、突出诊断病史、症状、体征、X线结合造影、CT、MRI。病变间隙、突出方向、突出物大小、神经受压情况及主要引起症状部位。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表现,不应诊断本病。鉴别诊断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
4、病1.腰肌劳损和棘上、棘间韧带损伤2.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3.椎弓根峡部不连与脊椎滑脱症4.腰椎结核或肿瘤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1.神经根及马尾肿瘤2.椎管狭窄症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疾病1.梨状肌综合征2.盆腔疾病治疗原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0%以上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而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治愈。非手术治疗主要适应于:(1)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2)X线检查无椎管狭窄者;(3)休息后症状可缓解者。非手术治疗(一)快速牵引快速牵引以中医的“人工拉压复位”法最为典型。后来,逐渐发展成机械传动的快速水平牵引。近几年有研究者
5、将中医的斜扳和旋转手法与机械传动的快速水平牵引相结合制造了多方位牵引床或称三维牵引,该牵引由计算机控制,多动作组合,作用时间短,患者无痛苦,多数一次治疗即可。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岳寿伟主任、博士生导师,是国内康复界知名专家,尤其在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科研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二)慢速牵引小重量持续牵引是沿用很久的方法,疗效也是肯定的。慢速牵引包括很多方法,如自体牵引、骨盆牵引、双下肢皮牵引等。这些牵引的共同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而施加的重量小,大多数患者在牵引时比较舒适,在牵引中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感觉对牵引重量进行增
6、加或减少。(三)物理治疗物理治疗的作用有镇痛、消炎、促进组织再生、兴奋神经肌肉和松解粘连等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临床应用证明,物理治疗对减轻因神经根压迫而引起的疼痛、改善患部微循环,消除神经根水肿,减轻因神经刺激而引起的痉挛,促进腰部及患趾功能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超短波、电脑中频、红外线、石蜡、温水浴等疗法。(四)骶裂孔注射阻滞法将药物经骶裂孔注射至硬膜外腔,药液在椎管内上行至患部神经根处发挥消除水肿、松解粘连等治疗作用。(五)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来
7、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疗法。手法主要有肌松类、牵引类、被动整复类。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未破裂型推拿效果好,破裂型效果不佳,巨大突出的中央型为推拿禁忌症。自我锻炼患者应积极配合运动疗法,以提高腰背肌肉力量,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正常形态。1.早期练习方法腰背肌练习:五点支撑法:仰卧位、用头、双肘支撑及双足跟着床,使臀部离床,腹部前凸如拱桥,稍顷放下,重复进行。三点支撑法:在前法锻炼的基础上,待腰背肌稍有力量后改为三点式支撑法:仰卧位,双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抬起臀部。飞燕式:俯卧位,双
8、手后伸置臀部,以腹部为支撑点,胸部和双下肢同时抬起离床,如飞燕,然后放松。2.恢复期练习方法(1)体前屈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尽量前倾,双手可扶于腰两侧,也可自然下垂,使手向地面接近。做1~2分钟,还原,重复3~5次。(2)体后伸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托扶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