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活动.docx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活动.docx

ID:59735634

大小:85.2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20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活动.docx_第1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活动.docx_第2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活动.docx_第3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活动.docx_第4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活动.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课堂活动.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十九团中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姓名吕妍娥科目初中语文所用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2015年4月2日书名验教科书时间所教年级所教册次、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第五课《伤仲永》(同课异构)设计主题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停顿、读通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文言文,了解文中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同时真正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2.教材分析《伤仲永》讲述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成长历程,然后由此引发议论,发表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一个孩子,五岁

2、即能“指物作诗立就”,但其父因利而“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使他长大以后反而“泯然众人矣”,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因此,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那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加之大部分是民族学生,语文的基础很差,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较单一,还有一半的学生不完成预习,所以老师要耐心地引导,交给他们学习方法,及时在课堂上点拨、启发,完成学习目标。4、教学目标分析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

3、”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5、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6、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质疑法。7、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8.教学过程设计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

4、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二、再读课文,文本研读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

5、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归纳: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归纳:“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

6、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3、“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归纳:过渡。4、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归纳: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5、文章叙述了方仲

7、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归纳: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2、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

8、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五.总结1、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2、老师总结: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因此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