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

ID:5954982

大小:3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29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_第1页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_第2页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_第3页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_第4页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  摘要: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河西两大译经集团,河西僧侣多人多次担任佛经主译,译经风格以直译为主要特征,所译佛经几乎囊括了佛教各部类基本经典。河西佛经翻译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键词:晋唐时期;河西地区;佛经;特点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1-0021-049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之特点研究  摘要:晋唐时期,河西佛经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河西两大译经集团,河西僧侣多人多次担任佛经主译

2、,译经风格以直译为主要特征,所译佛经几乎囊括了佛教各部类基本经典。河西佛经翻译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键词:晋唐时期;河西地区;佛经;特点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1-0021-049公元前后的两汉之交,佛教自古印度经中亚东传至中国,河西地区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印度、中亚僧侣来华弘法,中国僧人西行求法,大都要经过此地,由此带来该地区佛教的一度兴盛。教义的弘传,佛教的兴盛,都依赖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因此,译经便成为弘扬佛教的

3、头等大事。河西佛教兴盛的表现之一,在于佛经的翻译。自西晋末年“敦煌菩萨”竺法护在敦煌、凉州等地译出《正法华经》、《修行道地经》等佛经,至吐蕃占据河西时期敦煌高僧吴法成于敦煌等地译出《萨婆多宗五事论》、《诸星母陀罗尼经》等佛经,河西籍僧侣以及河西地区的佛经翻译活动一直没有中断。晋唐时期,以竺法护、昙无谶和竺佛念“三大译经高僧”为代表的河西译经僧侣,翻译了许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佛经,形成了以竺法护为核心的中国早期佛经译场雏形,出现了前秦、北凉“两大译经王朝”。河西佛经翻译事业,为晋唐时期该地区的佛教发达和佛教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创造了条件,在

4、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形成了河西两大译经集团,译经组织较为完备,译员分工明确。遵循由弱小到庞大的规模发展趋势。9河西译经活动中形成的两大译经集团,是西晋竺法护译经集团与北凉译经集团。这两大河西译经集团,是中国早期译经组织的雏形。虽然它们与后来国家译场制度有所区别,没有固定的译经场所以及明确的译经制度,但它译经之主体已经是确定了的。竺法护译经集团以竺法护一人为主译,助译有聂承远、聂道真、竺法乘、竺法首、帛法炬、康殊、孙伯虎、张仕明、支法宝、安文忠等30余人,其中既有河西僧人,又有西域僧人。北凉译经集团有9人为主译,除昙无谶

5、外,还有道龚、法众、僧伽陀、沮渠京声、浮陀跋摩、智猛,道泰、法盛等8人,助译有道养、道朗、慧嵩等上百人,也是中外僧人兼容。相对于竺法护译经集团,北凉译经集团有多人可担任主译。虽然昙无谶在北凉译经活动中表现突出,但他不足以成为北凉译经集团之核心人物,只能算一个重要人物而已。这两个译经集团的“主译”是比较确定的,“助译”可应时召集。译经之成员有“主译”、“助译”之分。“主译”为“执胡本者”或梵汉两语共通者。“助译”有传语、笔受、参校、润文等职分。译经之前,还得有“劝请”这个必要环节。因为译经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没有檀越(施主)的随

6、喜资助难以开展译经活动。劝请译经之人多为政权统治者或官宦贵族。从整体上,河西译经大部分是在政权强有力保障的前提下完成的。助译者多为河西本土僧人,这就保证了佛经翻译的准确性。可以说,这是佛教中国化的肇端。因为只有佛经中国化,才能实现佛教中国化。助译者多为中国人。他们懂得采取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方式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助译者少则一二人,多则上百人。竺法护译经集团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竺法护这个核心人物为中心,助译之人也不算太多。《出三藏记集》记载,竺法护译经人数最多的一次是晋武帝太始二年(266)译《须真天子经》,参译者只有安文惠、帛元信

7、、聂承远、张玄伯、孙休达等5人。而北凉译经集团则有规模庞大之势。每次译经活动,少则数十人,多则几百人,如译《大般涅檠经》参与译经者有“道俗数百人”,译《优婆塞戒经》时有500人之多,译《大毗婆娑论》时有沙门慧嵩、道朗等300余人“考文证义”。如此庞大的译经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这种规模发展趋势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译经已由东晋以前的民间资助逐步过渡到了国家资助,所以,西晋之前,竺法护译经为什么多为卷帙较少的小本,而从十六国时期开始为什么屡有卷帙甚巨的大本译经的出现,我们是可以清楚了解的。9二、河西译经之“主译”,遵循由外来僧为主体

8、至中外僧人共译,再到河西僧人为主体的角色转换趋势。9佛教初传时期,来自天竺、西域的僧人在中国信仰佛教的知识分子的协助下于民间译经。到4世纪前秦时期才有国家支持译经事业的开始。西晋末期开始,河西译经基本上以外来僧人为主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