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ID:5953741

大小:23.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_第1页
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_第2页
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_第3页
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_第4页
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史作业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还原历史的真相——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简简单单四个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词语。在这场发生在160余年前的战争中,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也由此开启了一个民族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可是我们对于这场战争,又到底了解多少呢?那些我们从小就又教科书以及传统故事中所了解的英雄事迹,不平等条约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求和派的软弱,清政府的昏庸无能….是否就能代表历史的正像,我们常常会想一些如果,如果林则徐没有被罢免,如果清政府能够做出有效的抵抗,如果没有琦善的卖国行为….是否一切会不同,可这一切不过是与史实不符的空想罢了。《天朝的崩溃》以一个不同于以

2、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通过详细的考据,把过去这些标签还原为一个个分明的细节,使我们有机会跳开所谓的“盖棺定论”对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以此还原历史的真相。一.“主战派”与“主和派”之辩“主战派”与“主和派”是我们在学习近代史中经常听到的两个词。主和派懦弱胆怯,一味讨好西方;主战派誓死力争,乃当之无愧的的民族英雄,这种想法早已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可在《天朝的崩溃》中,作者却告诉我们,本就不存在什么主和派与主战派,有的只是“剿”与“抚”两种传统的对付“蛮夷”的处理方式。所有的“投降派”最初都曾是“主战派”,都不相信堂堂天朝竟会敌不过一个“蕞尔岛国”,而当他们亲眼目睹了双方实力

3、的巨大差距后,却无一例外的失去了抵抗的勇气。而那些主战到底的大臣们,也只是在巨大的差距面前还抱有“天朝大国”的骄傲与固执,他们或战死沙场,或因失利而被废黜。正如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里对甲午海战的分析,李鸿章深知北洋水师军力,主张保存实力,可是落得卖国的罪名,而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只知道标榜民族大义,自命清亮气节,对外国一律排斥清议派主战,却得享美名。现在我们理性的分析,唯一的出路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务实派、洋务派主张的认清差距,改革体制,韬光养晦,迎头赶上。可是对于清朝颟盰的当局者,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于是呈现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5事实上,只是假象而已。二:“忠”“奸

4、”之分“林则徐”这个名字,与虎门销烟一起,已经在中国人心目中成为爱国与抗击侵略的象征。其实林则徐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神奇,他对西方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认为洋人“膝盖不能弯曲”,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对敌情进行了相应的判断,却错误的估计了当时情势。纵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不善陆战,他的部署是几近于“书生议兵”式的想法,根本无法抵御船坚炮利的英军的进攻。可是出于历史的巧合,英军并未直接对广东发动进攻,而只是封锁了广东沿海,但这绝不是因为英军惧怕林的武备。可是这却给后人造成了假象,即使当时的人也认为只要采取林则徐的策略则必胜无疑。正是出于这样的误会或者说巧合,林则徐不可战胜的

5、神话占据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并流传至今。林则徐成为了英军斗争策略的牺牲品,但当他看到战后琦善、余步云等人的下场后,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不已,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在广州与英军接仗,也必定难逃失败的命运。林被贬伊犁后,更关心的是人事变动和自己的复出。这些说法都是值得我去思考的,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也不可一厢情愿的认为谁怎样怎样。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史料去研究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样的误会发生在琦善身上。后世对琦善的评价多称其为“卖国贼”,可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琦善根本没有卖国的动机,扣在他头上卖国的罪名也无法成立。之所以

6、分析出这样的结果,乃是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意识形态,以及中英两国实力的对照和两国的各自不同的心态。琦善之所以被称为卖国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英方的交往中,以主张“抚”为主,而这与当时主“剿”的主流观念格格不入。可是主抚的大臣违背了主剿的皇帝的旨意,必然会招到贬黜。所谓“奸臣”,只是当时人及历史书写者们为了掩盖道光皇帝以及整个制度的失败而选择的替罪羔羊,以便使自己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战败的结果,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不可挽回的事实,不是一个人的忠奸所能决定的。5三.“保家”与“卫国”在这场屈辱的战争中,“三里元”战斗大概是唯一值得夸耀的一点

7、,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讨论这一场战斗,得出的结论却是令人沮丧的,斗争的原因更多是出于保家,而不是卫国,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在当时还并没有形成。战果也由击毙数人,被夸大至数百人,而击毙的所谓英军头目,更是为了邀赏而进行的谎报。“三元里”抗英的传说,更像是处于情感与道德需要的谎言,真相是,战时有很多中国人为英军运送粮食和淡水,也有许多人躲在远处观看清军与“英夷”作战,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仿佛是只是一场热闹的戏剧,大清的胜败,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四.中西差距我们禁不住要问:如果道光帝有魄力,举全国之力,坚壁清野、与英人打持久战,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