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2475
大小:32.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7-12-29
《探究型大学建设勿忘教育为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型大学建设勿忘教育为本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不断推进,国内大学纷纷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在不断向海外输送高素质人才学习著名大学优秀经验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自身研究型发展方向的道路。在此转型过程中,科研项目建设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容易被轻视,或者被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作者认为“育人应始终为大学之本”,研究型大学定位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将所育之人作为回馈社会建设的主要成果。本文对现今国内研究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2、。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大学育人;“研究型”教学;师生比;长远规划10大学是探知真理、发现创新的重要场所,其主要作用是启迪和培育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青年人,使他们在社会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我国不断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向西方借鉴的科研激励机制和人事评价体制被引入到大学管理的模式中来,这一方面增强了大学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探索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让大学育人为主的职能目标在实质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目标导向的科研项目让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大学中滋生蔓延,这让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的国内大学其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明显
3、提高,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生产力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单位,其思维模式和业务技能对社会建设的影响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因此,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模式如何定位,是值得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同行们进行深度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一、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和主要任务1.研究型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这一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系和学院,开设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聘请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
4、或学位等等。[1,2]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要求大学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联邦政府委托的科学研究项目,必须培养出一定数量的达到最高学位层次的人才,[3]这也是把科学研究工作列入大学职能之一的一项重大变化。[4]而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学习建立美国式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纷纷被采纳为国内高等院校发展的方向。为了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进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国家近年来也大量选送、资助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赴海外学习交流,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目标储备人才基础。[5]1010
5、2.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世界一些知名报纸和大学院校,如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中国的上海交通大学,在对世界大学进行评估排名的指标中,都把科研学术成果的评价和与之相关的学术名人(诺贝尔奖得主等)数量评比,放在重要的位置。[6]对于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的国内众多高校在响应国家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浪潮中,也常常把科学研究目标放在比教学工作更重要的位置以期早日转型成为研究型大学。然而,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始终承载者培育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重任。而科学研究则需要具
6、备这些探索精神和创新兴趣的研究者在一定时间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完成。本科教育是所有大学包括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基础和成功基石。[7]即使对于转型期的大学建设,科学研究工作的推进仍需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高等教育是科学研究的基石。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启迪人的灵感,活跃人的思维,鼓励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才有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从而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深入研究。也只有立足高等教育,培养大批有创新活力的科研新力量,才能满足和维持科学研究的可延续性和长久发展。另一方面
7、,科学研究也为高等教育提供养料。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本科教育虽然大多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但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时代变换的日益加速,大学本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中承担基础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才能让学生的知识技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让学生的观念及时与先进的时代理念接轨,为更深入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所以,大学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工作,这也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必要性所在。总的说来,大学应以育人为本职,而借助科技引领社会
8、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的产业化发展应当主要由公司企业等营利性机构承担,它们不应是大学建设的主要追逐方向。二、高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及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国内大学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迅速转型过程中,其本科教育的职能受到较大影响,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源于中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经验较少,高水平的教研人员不足;另一方面也是高教工作者在转型期的自身定位模糊所致。如不及早地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