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

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

ID:5950434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29

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_第1页
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_第2页
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_第3页
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_第4页
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校企无缝对接探究现状研究  【摘要】通过查阅从2001年至今关于校企合作的大量文献,按照校企合作的主体研究、合作模式研究、运行机制研究、利益分配问题研究及合作模式创新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这十几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分类和归纳,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校企合作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关键词】校企无缝对接,现状,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即企业与高校合作,很多文献中也称之为“产学合作”、“校企联盟”或者“大学——企业合作”,虽然说法各一,但其本质都是指校企合作。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对

2、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合作的作用与功能、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等方面,部分学者对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此外,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影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增进合作的策略和保障机制。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校企合作主体研究8丁厚得(2001)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主体的不固定性,强调主体的多重性;徐恩波(2001)对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概念进行了界定;李志强(2005)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赵吟佳(2

3、003)认为,原有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作为研发主体的情形,随着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而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企业和高等院校在这个转折阶段还不具备功能替代的能力,因此需要构建新型的科研开放体系,具体分为基于产学研合作、基于技术结群和基于产业集群的三种资源联结组合模式。我国学者对校企合作主体做了大量的定性研究,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学者对校企合作主体的划分主要有四种观点: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主体缺乏论、主体动态论。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

4、界定,相关研究较多。刘本盛(2000)按照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将其分为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型合作模式、一体化型合作模式;方放,曹葆青,祝义才,王章豹(2000)等基于目标导向,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了4种类型:以合作培养人才为主要特征,具体包括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模式;继续教育与职工培训;联合办学;共建基地;相互兼职。8邹庆云、李林(2003)等人则对我国现阶段产学研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了分类,将产学研合作主要分为:产业与科研联合体、高校及教授博士创办企业、研究

5、机构转制为企业、技术转让、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学科技园;申学武(2001)提出了产学研联合最优化模式构想,即建立高校产学研联合的D一M(钻石)模式;王玉民等(2003)按照产学研合作的互动组合关系将产学研合作分为科技成果转化型、风险共担型、改制重组型;王英俊、丁堃(2004)等人根据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不同地位以及作用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三种。王晓云(2005)将产学研结合模式分为政府推动型、合作方式的主建型、合作方式的联建

6、型、合作方式的共建型,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分析;王娟茹(2005)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协作模式、联合型合作模式、一体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8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对校企合作模式做了更为详细的归纳,如陈丽,余津宜(2005)根据合作双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各自的优势和缺点,把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具体分为8类。较为全面的是谢开勇等(2002)进行的多模式划分。按其功能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合作式、研究开发型合作式、生产经营型合作式;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

7、合作式、双向联合体合作式、多向联合体合作式、中介协调型合作式;按合作主体构成形态:校内产学研合作式;双向联合体合作式;多向联合体合作式;中介协调型合作式。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对运行机制的研究也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校企良好的合作除了模式的正确选择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的保证。吴树山(2000)把产学研合作机制分为单元型合作机制、紧密型合作机制、股份型合作机制、跨越型合作机制等等;刘力(2004)在对“三重螺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三合一”的体制化运行机制

8、应作为推进中国产学研合作在21世纪深入发展的战略选择;张俊,李忠云(2005)根据产学研结合基础和方式的不同将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分为信用基础型结合、契约型结合、法人型结合运行机制与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并认为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最佳运行机制。而王宏起、王雪原(2006)设计的产学研联盟运行框架是: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分工机制、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也有的学者泛泛而谈,指出运行机制包括开发战略、技术与信息、开发能力、利益构成与分配、人力资源、组织系统、合作模式等。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