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熟读精思》同步练习上海五四制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熟读精思》同步练习上海五四制版.doc

ID:59418958

大小:82.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26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熟读精思》同步练习上海五四制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熟读精思》同步练习上海五四制版.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熟读精思》同步练习上海五四制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熟读精思》同步练习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形容小心谨慎。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

2、缓〔详缓〕仔细从容。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大抵()勿遽()以验其通塞()置而徐理之()2.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理学家3.用原文的语句来回

3、答下面的问题(1)你认为怎样能够做到熟读?(2)作者认为熟读的好处是什么呢?(3)精思的前提是什么?(4)精思的关键是什么?4.结合朱熹的《观书偶感》,你能用其他诗句说说某种读书的感受吗?5.你觉得“读书千遍”如何变为“其义自见”?参考答案1.略。2.南宋3.(1)“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2)“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三到之中,心到最

4、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要常读常思,常思才能常新。5.要“心到”,心不到是死读书,读死书,正像文中所说,“心到最急”。【课外拓展】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答: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答:2.师旷关于

5、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这则短文启示人们:。(二)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⑴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答:⑵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答:参考答案1.⑴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⑵老年时爱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

6、2.学不可以已;人因该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候都应学习,即终身学习。3.⑴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平民就不愿意戴它,它的本质并不是不美丽,而是把它浸在臭水里才这样的。⑵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乡土,外出一定结交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