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01862
大小:4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28
《试析物理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与激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物理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摘要:教学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笔者就一直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关键词:演示实验;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培养智能在教学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我在几年的物理教学中,一直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经过几年的尝试、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儿方面入手:一、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智能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决不勉强凑合,粗心大意。在每做一个实验时,教师都应广开思路,多启发学生,使其开动脑筋,激发浓厚的兴
2、趣,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学具”不拘泥于课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注意“物”—“理”的关系,要避免通过物理实验来单纯讲授物理知识而忽视了物理实验的“物”的内涵。例如欧姆定律的实验,不应仅通过实验得出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而应在得出定律之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压、电流,特别是电阻的概念,在让学生理解电阻概念时,可通过U——I关系的演示,发现U/I对于某一导体来说是一恒量,这说明恒量是导体木身属性的表现,从而避免从R=U/I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的错误结论。通过I——R关系的演示,并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理解这一属性怎样反映了导体木身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从而正确
3、、完整地理解电阻的概念。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概念、规律,再从概念、规律得到“具体实物”,从而使学生对“物”的理解更深入、更完整。比值定义法,如初二物理的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等都可采用比值定义法。如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做匀速直线运动,人1秒通过0.6米,2秒通过1.2米——10秒通过6米。问人每秒通过的路程是多少?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0.6米/秒。进而启发学生: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常量,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进“而”得出公式v二s/t,v是恒量,s与t成正比,而s并不与v成正比,也不与t成反比。数学方法,数学是工具学
4、科,是建立物理理论,解决物理问题之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不仅为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和科学抽象的工具,而且为研究物理学提供了最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当然,数学毕竟是物理研究的工具,它还必须服从于物理的实际,它受物理问题自身的限制。而学生往往将物理问题单纯数学化,如不少学生对电阻定义公式R司/I与欧姆定律表达式I=U/RZ间的关系弄不清楚,觉得二者是数学上的公式变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用数学方法掌握物理定义、规律、解决物理问题,又要排除数学干扰呢?充分利用孩了们最感兴趣又通俗易懂的“工兵探雷”作比喻,地雷存在与否,与工兵是否探雷无关,取决于地雷是否埋在地下,那么,电阻不就相当于
5、哪个“地雷”吗?而电压、电流不就相当于探雷的“工兵”吗?诸如此类,教给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学习,主动发展。二、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兴趣是引起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有趣的物理实验是引起他们兴趣、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直观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能力,把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为理性知识,完成认识过程中的飞跃,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例如:在“热传逆”现象的教学中,我从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入手引入新课。课前我准备了一条小金鱼,一
6、个盛水的试管,把小鱼放在试管里,将试管倾斜地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给试管上部加热,结果发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鱼在试管底部却能自由日在地活动。学生在观察上述实验时注意力都很集中,都担心小鱼会被烫死,而实验的结果与学生的想象恰恰相反,这就产生了疑问,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我早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是:充分尊重学生应有的主体性,设计有个体性的学习活动,尽景让学生独立观察,记录观察现象,能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创新思维,尽量让学生课外通过“学具”动手操作,验证结论,给孩了留一片想象、创造的天空。三、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创设问题情境
7、,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问题情境是指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解决有一定难度问题的学习情境。创设这种情境的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难度,以及问题的呈现方式。研究表明,中等难度的问题最能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所谓中等难度的问题大意是说问题既不是完全陌生的又不是完全熟悉的,至于问题的呈现,既可以用提问方式,也可以用布置作业的方式,既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LI常经验入手,也可在学习结束时入手。应该指出,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一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