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7186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9
《力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力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析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编号:JG2012010028)【摘要】力学课程在高等院校理科和工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物理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前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心态等方面也在发生着改变,这就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现代化,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19-014力学课程在
2、高等院校理科和工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为物理学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经典的力学理论是成熟的,教学内容是稳定的。一般认为按照学时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讲授完就可以了。长期以来,力学教学内容保持着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师基本上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课外通过习题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这种延续中学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困惑和乏味,缺少了兴趣和主观学习的动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最
3、新成果,具备较强的能力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而现在由于过分强调力学课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越来越繁琐,教材也越编越厚。对于经典力学,内容和体系多年不变或变化不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前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心态等方面也在发生着改变,这就要求力学的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现代化。另外,由于力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抽象性、高度概括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学生一般认为难学、抽象,这就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力学教学实践和调研,探讨可以采用的对策。一理论与实例的结合如何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及解决实际
4、问题的能力,是高等院校力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作为一门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力学本身逻辑性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难懂、吃力,学习兴趣淡薄。恰当地选择例子,利用现代化手段演示和说明一些理解起来较困难的现象和概念,是形象解释概念又可以节省学时的可行方法。如在讲解表面张力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液滴在一些物质表面的图片,结合当前在凝聚态物理中较热门的表面浸润性研究一起讲解。4现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并且希望学以致用,学习了理论知识迫切想了解能应用在哪些方面。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的解析练习题做法,将知识与科技发展前沿、应用相结合,不仅要让
5、学生掌握力学知识,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还要培养学生用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赵凯华先生的面向21世纪物理课程开了教学改革的先河,1995年《新概念物理力学》将科技发展融入了教材,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二以考核方法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其成为了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这就违背了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考试考核的内容与方法不改革,教学的导向性就不能根本扭转,因而改革考核方法也势在必行。4在力学的教学过程引
6、入了程序化的逻辑思维方式。究其原因,力学课程的内容可以从基本公理、定律出发,经由数学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在学习力学课程时,将自觉不自觉地学习这种程序化的逻辑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利弊并存。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缜密的、符合逻辑的科学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这种程序化思维方式的强调和巩固,容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刻板、固化的教学、学习思考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多一点科学思维和创新观念,比多做几道习题更有用,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学中
7、应突破传统的解析练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以及通过期末一次考试衡量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的做法。在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采用了阶段考核的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试卷考试,融入小论文、实验改进等形式,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不断进行和不断深化。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特点,引入科技前沿。这样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2004[2]韦巧燕、陶靖.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1):55~57[3]何建宁、马超.高校考试制度探讨[J].成功(教育),2012(8):12〔责任编辑:庞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