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248678
大小:25.8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08
《反应热和盖斯定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反应热和盖斯定律一、理想气体:①气体的基本特征:A、无限膨胀性B、无限掺混性C、可压缩性②理想气体方程:如果气体分子只有位置而无体积,且分子间没有作用力,就称这种气体为理想气体,符合状态方程:pV=nRT(其中p表示气体压强,V表示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是气体的绝对温度,R是理想气体常数:)对于实际气体而言,由于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且实际气体分子体积不能忽视,从而使得实际气体不符合理想气体方程而服从范德华方程:(其中a和b是实际气体特征有关的特性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在高温和 低压下,实际气体本身所占的体积、分子间作用力都可忽略不 计,此时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一般情况下,都把实
2、际气体 近似当作理想气体.③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某组成部分占据混合气体相同的体积时,对容器产生的压力,称为该组成气体的分压力。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成气体分压之和,称为分压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某组成部分占据混合气体相同的压强时,所占容器的体积,称为该组成气体的分体积。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成气体分体积之和,称为分体积定律二、反应热和盖斯定律①燃烧热1mol纯净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或单质)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②生成热在时,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该化合物的生成热,在298K、(热化学的标准状态
3、)的生成热叫做标准生成热,并规定稳定单质的标准生成热为0。③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57.3kJ)④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注意事项:1、测定酸碱中和热为什么要用稀溶液?答:中和热是酸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l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为什么要指明在稀溶液中呢?因为如果在浓溶液中,即使是强酸或强碱,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子,因此也不能完全电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中和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酸或碱的电离及离子的水化,电离要吸收热量,离子的水化要放出热量,不同浓度时这个热量就不同,所以中和热的值就不同,这样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了。2、为什么强酸强碱的中和热是相同的?答:
4、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完全电离,所以它们的反应就是的反应,每生成lmol水放出的热量(中和热)是相同的,均为57.3kJ/mol。3、为什么弱酸、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答: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存在着电离平衡。弱酸或弱碱参与中和反应的同时,伴随着电离,电离过程要吸收热量,此热量就要由H+与OH-结合成水分子放出的热量来抵偿,所以总的来说中和热小于57.3kJ/mol。4、是什么原因使中和热测定结果往往偏低?答:按照课本中所示装置进行中和热测定,往往所测结果偏低,造成如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仪器保温性能差。课本中用大小烧杯间的碎纸片来隔热保温,
5、其效果当然不好,免不了热量散失,所以结果偏低,这是主要原因;(2)实验中忽略了小烧杯、温度计所吸收的热量,因此也使结果偏低;(3)计算中假定溶液比热容为4.18J/(g·℃),密度为,实际上这是水的比热容和密度,酸碱溶液的比热容、密度均较此数大,所以也使结果偏低。5、为何说保温效果差是造成中和热测定值偏低的主要原因?答:实验中温度升高得不多,所以烧杯、玻璃棒吸收的热量甚小,影响不大;而酸、碱溶液是稀溶液,实际密度对比热容与水相差甚微;所以此影响更微弱。因此说,结果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保温性能差,若能改进装置,比如用保温杯代替烧杯,使保温性能良好,就更能接近理论值。6、离子方程式代表了酸碱中和
6、反应的实质,能否用此代表所有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答:离子方程式书写要求“将难电离或难溶的物质以及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所以弱酸、弱碱参与中和反应时应以分子的形式保留。例如,醋酸和氢氧化钠的离子方程式就应当写为:只有可溶性强酸强碱的离子方程式才可能如此表示。7、为什么中和热测定中要用稍过量的碱?能不能用过量的酸?答:这是为了保证碱(或酸)能够完全被中和。相互接触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如果用等量的酸、碱,随着反应的进行,相互碰撞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可能有一部分就不能反应,而在一种微粒过量的情况下,则大大增加了另一种微粒完全反应的机会。不能用过量的 酸,因为碱中含有杂质碳酸钠,酸过量
7、就会有酸与碳酸盐反应导致中和热测定不准。8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若用铁丝取代环行玻璃棒会不会有影响?答为了使反应充分.若用铁丝取代环行玻璃棒会使铁与酸反应放出热量而且铁丝传热快,使测量值偏低。⑤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物的最初状态和生成物最终状态有关,而与中间过程无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