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阴阳和中医理论.doc

周易阴阳和中医理论.doc

ID:59219144

大小:1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09

周易阴阳和中医理论.doc_第1页
周易阴阳和中医理论.doc_第2页
周易阴阳和中医理论.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周易阴阳和中医理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周易阴阳和中医理论“阴阳”的探究传说在黄帝时代,我们的先人就注意掌握“日月之行”和“阴阳之气”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认识到了“相其阴阳”和“燮理阴阳”的重要性。然而,这些阴阳观念还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观,还没有抽象成哲学范畴。是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才第一次把阴阳观念升华到哲学的高度。如《易经》开篇的《乾》卦,以龙的变化飞腾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曰:“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明确指出在事物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当事物发展到极端时会走向反面。这是事物发展

2、变化的规律,具有阴阳交感的思想。但从“泰”、“否”、“既济”、“未济”等卦的卦象来看,所利用的只是天地水火的自然趋势,是阴阳理论形成的先行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其哲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种相对势力彼此之间互为消长、循环交替,以及互补相济的关系。整部《周易》是透过对卦爻符号特征的淦释,以揭示阴阳变化之理的。所以,《庄子》一书中才有“《易》以道阴阳”的说法。《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强调了阴阳不仅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要素,而且也是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功能属性,明确地肯定事物之中一阴一阳两种力量或因素,既统一又对立,乃是事物变化‘旧新”、“生生”不已的内在根据。如《易经》

3、既济卦的卦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强调水火双方相克共存,相互制约。既济的卦象是下离上坎,即火在下,水在上,呈以水救火的形象。或者水猛而火微,火很快就被水浇灭,或者是火烈而水少,水很快被火烧干。《周易》阴阳说表明事物的“阴阳”双方不但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也是不可分割的。太极“亦阴亦阳”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即是阴也是阳,也有阴也有阳。“阴阳说”的“无中心观”提示我们,宇宙万物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什么中心,事物皆为阴阳两仪相互作用、易化而形成的系统整体。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告诉我们应该破除中心论,研究与被研究者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一样,哪一方都不是中心,而是互为存在、相互促进、相

4、互易化的关系。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根据五脏不同的功能特点,心、肝属五脏中的阳脏,有“牡”脏之称。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即提出了:“心为牡脏”、“肝为牡脏”。源于《素问·金匾真言论篇》所述“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腹为阴,……阴中之阳,月十也。”这里所说的“心为阳中之阳”中,前一个“阳”字指与属阴的腹部相对而属于阳的胸部,后一个“阳”字则指在五脏中属阳的心脏;“肝为阴中之阳”中的“阴”指腹部,“阳”指在六_脏中属阳的肝脏。可见,从五脏的阴阳属性来看,心、肝是五脏中的阳脏,是将心、肝与五脏中的肺、肾、脾相对而言的。阴阳又具有可分性,具体到心肝两脏,心又有“阳中之太阳”之称,肝也

5、有“阴中之少阳”和“阳中之少阳”之称,如《灵枢·阴阳系日月》口:“其于六_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素问·六节藏象论》口:“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心之六_行属性为火,位于隔上,居于上焦,通于夏气。心为君主之官,心的阳气推动血液循环,使之环流无周,生机不息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故被喻为人身之‘旧”、“阳中之太阳”。春为一岁之首,乃阳气始发,万物始生之季,止匕时阴气将尽,阳犹未盛,故称少阳。肝为人身木脏,其应春令,气

6、通于春,主一身生升之机,为人体气化之始,因此肝为少阳之脏。经言“阴中之少阳”者,指肝与六腑相较当为阴中之阳脏。言“阳中之少阳”者,则指肝与四脏相较属阳中之少阳之脏。心肝的阴阳属性决定了心肝的病理特点,在六脏中心为阳中之太阳,为火脏,发生病理变化时,常表现为热甚火亢的阳征,如心烦、狂躁、神昏、澹语、血热妄行、口舌糜烂、舌尖灼痛、舌质红绛、脉数等。故《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心恶热”之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明确了心发生病理变化导致的病性为阳的病症“诸热晋痪,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其性属少阳,肝为刚脏,及《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肝者,将军之官”,肝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如《素问·

7、至真要大论》所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当肝发生病理变化时,常表现为偏动、偏升、偏热的阳证,如肝气、肝阳常升发太过而出现肝火上炎和肝阳上亢之证:急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升火、目赤耳鸣等,甚至发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顾”的中风危证。古人所谓的“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正反映了肝的这种阳性病理特征。“肝,体阴而用阳”之说,则是对肝在生理病理等诸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