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媒体用户心理.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摘要对于信息过载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之初,至6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在人的信息欲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于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成分。造成信息降级的信息平庸化和噪音化是信息过载带给人们的烦恼。信息过载也给信息选择带来了沉重负担。为了研究信息降级问题,克拉普引入了一个心理学模型。阿尔温·托夫勒(AlvinToffler)在其《未来的冲击》中指出:“我们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创造和耗尽思想和形象。同人、地点、事物和组织形式一样,知识变得可以任意处置了。”他同时又指出:“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的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学有关,我们还没有深入研究。尽管我们没有理解
2、其潜在的影响,但是我们正在加速社会中变化的一般速度。我们正在促使人们适应新的生活节奏,面临新的形势,在短时期内掌握它们。”理查德·沃尔曼(RichardSaulWurman)深入讨论了信息焦虑症。沃尔曼认为,信息时代不是“信息爆炸”,而是“非信息”爆炸,或者是数据爆炸。信息必须导致理解。某人认为是信息,其他人可能认为是数据。如果没有理解,就会导致焦虑。奥林·克拉普(OrrinE.Klapp)深入讨论了信息过载(Overload,或负荷过重、超荷)和由此而引起的厌烦问题。他认为,信息过载不仅是信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信息降级(degradation)。其表现一是噪音化,二是贫瘠和过剩
3、(sterileandredundant),即平庸化(banalization)。克拉普认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和能量的作用趋向于降级(degrade),信息和文化也有这样的问题。知识的增加会导致人类的不满足和厌烦。一方面,趋向无意义的多样化(噪音或信息过载);另一方面,趋向于贫瘠和过剩的统一。信息过载向古典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信息(嘈杂的、琐碎的、平庸的信息)被处理、打包、计算机化。信息过载将我们带到古典自由主义者所无法想象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人们有太多的信息,其中即有好的信息,也有坏的信息。而在古典主义的理论中,没有提到人们会有太多信息的可能性。信息的欲望人们不
4、断处于厌烦的边界,因为那么多的信息都是无关的、无意义的或琐碎的,即使是紧急的,但也爱莫能助。所以人们认为,厌烦是抵抗噪音的保护功能。信息欲望中的这些负面成分表明,随着信息的增长,其边际价值和意义就降低了,这与经济学的边际效用思想相类似。我们还可以作另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的类比:信息价值的降低犹如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越多,它可以购买的东西越少。20世纪末的信息社会表明,信息未必能提供答案。它与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也是有问题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考虑的是信息负荷不足(un-derload),将厌烦设想为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即人们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有意义的信息所产生厌烦。如果某人的兴趣强烈,例如有
5、业余爱好,即使他不能享受信息,他也可以忍受,但对于别人则可能引起厌烦。图1意义的形成滞后于信息的积累关于信息负载与厌烦之间的关系,杰克·霍恩(jackHorn)在1975年指出:具有较轻松负荷的工人可能因为刺激负荷不足而变得厌倦。医生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注意力集中,工作时间长,他们较满足自己的工作,较少沮丧、焦虑和恼怒。米哈伊·奇克岑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指出:太简单的工作会令人厌倦;但是如果工作太复杂,要求太高,人们也会烦恼。马克斯·韦伯(MaxWeber)提出了一个社会组织理论,指出厌烦发生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官僚机构中。韦伯将合理的社
6、会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它不管.'.如何有效,还是会否定较大决策中有关信息的意义,使人们更清醒。在考虑现代社会为何和如何产生导致厌烦的信息过载时,克拉普假设产生厌烦的3种可能性:在长途旅行中列车的一个车厢内,窗外只有一些景色,没有阅读资料、游戏、录音带或其他娱乐方式;一个旅客已经在车厢中,另一个上车了;人们可以设想新来者所可能扮演的角色:(1)如果他沉默寡言,在整个旅行中,因信息负荷不足,可能产生厌烦。特别是在没有其他消遣方式时,更会如此。(2)如果他对一些话题谈论过多,例如,单调地和无休止地重复一些观点、口语、故事等等。这是多余信息的过载,也许比沉默更容易产生厌烦。(3)如果他喋喋
7、不休,不管什么话题巨细无遗。这样的伴侣至少像沉默的人一样乏味。可称之为信息多样性的过载,有噪音。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我们要考虑一种不平衡,这就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扭曲。它们在现代生活中主要来自于媒体,媒体系统有助于产生这种不平衡,使得人们听得多,谈得和唱得少。媒体的负荷如此之大,以至于可能窒息受众的心情。厌烦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征兆,也是躲避过多信息冲击的一种手段。查找平台:中国知网关键词搜索:信息过载文献类型:期刊作者:顾犇发表时间:2000-09-15发表平台:中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