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不窋王和周祖陵.ppt

第十三讲不窋王和周祖陵.ppt

ID:59039954

大小:705.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0-29

第十三讲不窋王和周祖陵.ppt_第1页
第十三讲不窋王和周祖陵.ppt_第2页
第十三讲不窋王和周祖陵.ppt_第3页
第十三讲不窋王和周祖陵.ppt_第4页
第十三讲不窋王和周祖陵.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三讲不窋王和周祖陵.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三讲不窋王与周祖陵周祖陵周祖陵鸟瞰周祖陵大殿不窋王子午岭一、不窋王《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不窋早期袭后稷官,在夏政权中担任负责农业的官员。后来夏政权哀微,不窋也被免职,因而出走,迁居北幽。二、不窋城“夏后氏政衰”,不再重视农业生产,不窋失掉了官职,逃奔至戎狄,后削土为城,修建了“不窋城”。《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弘化,即今甘肃东部陇东地区的庆阳县。不窋墓三块墓碑:不窋去世后,葬于现今

2、庆城县帽盒山巅,历代立有碑。一是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年)陕西按察使张邦教奉旨所立“周不窋之陵”碑;二是明嘉靖年间御史周南、知府何岩所立的“周祖不窋氏陵”碑;三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知府步桐所立的“周祖不窋之墓”碑。清人赵本植编的《庆阳府志》载:“按《旧志》:不窋,后稷之后,值夏德衰乱,窜居北幽,即今之庆阳也。子鞠陶,孙公刘俱历世为兹人”(卷引)。《史记·货殖列传》称公刘居幽,“其民有先王之遗风”。《汉书·地理志》载:“安定,北地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之遗风”。“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三、陇东窑洞:在秦汉时的古籍中已有了

3、“凿地为窑”的记载。1981年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宁县阳洼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有一处类似窑洞式居址,这正是陇东窑洞最早的雏形,距今有五千年左右,是现今发掘出最早的陇东窑洞。不窋的名字与居住窑洞有关《说文解字注》:“丕,大也,“丕”与“不”同音,“不”字在远古以“丕”出现。《说文》中“窋”:物在穴中,从穴中出。《辞海》中说“窋”同“窟”,意思是人们或动物在窑洞中生活出入,故“不窋”意指住在山洞、窑洞的人。《甘肃省通志》载庆阳府“好稼墙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陶与窑同,古谓之陶,今谓之窑。“陶复陶穴”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

4、条件,创造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高平为原,低温为川,在原上,正凿的窑洞为陶穴,在川地台上,河床两岸的半山腰间,或在原边的沟壑之地,旁穿的窑洞为陶复。陶复为半穴居的窑洞。这两种形式的窑洞一直流存至今。陇东窑洞具有淳厚古朴,方圆相济,师法自然,天人相谐的美学特征。四、周祖陵位于庆阳市庆城县东山,因山顶有周祖不窋之陵寝而得名。早在夏太康年间,周先祖不窋率族人“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周先祖不窋既殁,葬于庆城东山,历代建行宫、修庙堂,祭祀不断,被誉为“华夏周祖第一陵”。民间

5、祭奠周祖仪式:现场鸣放礼炮;击鼓13响,祭奠周王朝13代先祖;撞钟8响,寓意周王朝800年社稷;鸣磬六响,寓意六合同庆,天地同春;大乐三吹,颂扬周祖重农耕、兴蚕桑、广畜牧之功业;细乐三奏,颂扬周先祖敬祖、尊贤、爱民之风;大锣三发,祈求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周祖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