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

ID:5903842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2、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庠序(xiáng)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

3、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

4、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5)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提出问题:提出“民不如多”的疑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分析问题:分析“民不如多”的原因。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解决问题: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小结:这些语句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孟子是怎样解达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以战设喻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这样

6、便于启发对方,让他领悟 “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虐民暴政,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他的“仁政”思想包含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7、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二、拓展提升: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探究,明确:(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2)

8、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神奇的论辩效果;(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当然,最根本原因在于:(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孟子首先是一个傲岸不屈的“大丈夫”,其次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雄辩家。他特立独行,傲气十足,敢爱敢恨,有股“浩然之气”,而底子是“大丈夫”精神。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