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

ID:58719439

大小:12.29 MB

页数:121页

时间:2020-10-04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1页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2页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3页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4页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 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脑(延髓、脑桥、小脑、中脑、丘脑、大脑等)脊髓神经系统外周神经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按解剖部位躯体神经按功能感觉(传入神经)躯体感觉神经植物性感觉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运动神经神经系统的功能:1.感觉功能2.效应功能3.信息整合功能4.信息储存功能第一节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胞突组成。胞突可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轴突离开细胞体若干距离后

2、,便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神经元有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神经元的分类:1.按照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②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③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2.按照对下一级神经元的影响可分为:①兴奋性神经元②抑制性神经元神经元四个重要功能部位:1.接受信息、并进行整合的部位:树突、胞体2.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始段、起始郎结3.传导动作电位的部位:轴突4.释放递质的部位: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动作电位(兴奋)(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分类1.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

3、征2.神经纤维的分类和传导速度①生理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传导性④不衰减性⑤相对不疲劳性③动物种类、纤维的直径、髓鞘、温度和生理状态都可影响到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①根据电生理学的特性(传导速度和后电位)分类②根据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和来源分类(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1.顺向轴浆运输2.逆向轴浆运输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二、神经胶质细胞1.基本形态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和卫星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2.主要功能①支持作用②修复

4、和再生作用③绝缘和屏障作用④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⑤维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⑥摄取与分泌神经递质一、突触传递:(一)经典的突触传递①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图)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②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分类化学性突触(图)电突触(图)③根据突触的功能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1.突触的分类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功能部位。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2.突触的结构①化学性突触②电突触3.经典突触传递机理化学性突触的传递机理(图)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Ca2

5、+通道开放→Ca2+内流进入突触小体→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后膜的特异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结合→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某些带电离子进出突触后膜→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这种电位称为EPSP。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Cl–,尤其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产生EPSP→EPSP总和作用→兴奋突触后神经元特点:局部兴奋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

6、超极化改变,这种电位称为IPSP。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膜对K+、Cl–尤其是对CL-通透性加大→CL-内流→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IPSP总和作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时间总和:同一突触前末梢连续传来一系列冲动,引起较多递质释放,使先后发生的许多突触后电位总和达一定阈值从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这种作用称为时间总和。空间总和:许多突触前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冲动,引起较多递质释放,使同时发生的许多突触后电位总和达一定阈值从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这种作

7、用称为空间总和。4.突触的抑制①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指一条感觉传入纤维的冲动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其作用在于使互相颉抗的两个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这种抑制亦称为交互抑制。如果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就称为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类。(-)(+)回返性抑制: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

8、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神经元。其意义在于防止神经元过度、过久的兴奋,并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一致。②突触前抑制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影响,使后膜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