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16061
大小:6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0-21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应追求恰到好处的“讲”人教版新课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应追求恰到好处的“讲”人教版新课标当下的语文课,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观摩课、研究课等,执教者更是要做到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就会给听课者留下“学生没能成为学习主体”之话柄。教学中,我们确实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与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遇到学生难懂的地方,遇到诸多教学手段无法达成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教师适度的讲解能推助教学向纵深处前行,为学生的理解蓄情、蓄势。如阅读《三打白骨精》,学生一般都围绕“三变三打三责”的故事情节,感悟人物的特点,用诸如“机智勇敢、矢志不渝”
2、等词语加以概括,而恰恰看不到这些人物行为表现中的一个共性:执迷不悟。白骨精变了一次又一次,被打了一次又一次,直至被打死;孙悟空打了一次又一次,被责罚了一次又一次,直至被赶回花果山;唐僧被骗了一次又一次;八戒挑唆了一次又一次,,每个人物似乎都“执迷不悟”,而正是这个“执迷不悟”才折射出人物恒定不变的鲜明性格!这就是文本深藏着的怎么写与为何这么写的秘密。笔者以为,这就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而且教师要讲全面,讲透彻。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为借口,对学生文本理解放任自流,是语文教学的“不作为”。所以,语文教师不必忌讳“讲”,而在于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一、在学生争执不休、莫衷一是时,教师要善于给学生
3、讲对于小学生而言,文本理解通常是不到位的,此时,教师的引导、讲解是对他们思想观点进行的概括和提升,能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辩题让学生讨论: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激烈地争辩,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教师精要地讲道:“现代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的人,又需要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才华以得到社会认可的人。”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提升,又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教育,讲得恰到好处。二、在学生知识背景明显缺失时,教师要敢于给学生讲感悟文本的
4、过程中,有些知识背景对学生来讲明显缺失,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否则就会启而不发,就会闹笑话。这时,教师就要敢“讲”。例如,学习《天鹅的故事》中“天鹅破冰”段落时,一位教师这样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贝加尔湖的冰层有多厚吗?老师通过资料了解到,在寒冷的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会厚达1米。但是现在是早春季节,冰层可能没有那么厚,文中说‘寒潮突然降临,湖面又上了冰’,在寒冷的贝加尔湖,估计这时结的冰也有几厘米厚(教师用手比划)。老天鹅用柔软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去撞击冰面,想想,它要用多大的力,承受多大的痛苦啊!”如果教师不作介绍,学生仅凭反复研读课文是不能想象出天鹅要用多大力、承受
5、多大痛苦的。又如,一位教师执教《匆匆》一课,对于散文这个问题并没有回避,而是巧妙地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引发学生体认并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咱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什么是散文呢?著名作家余秋雨说,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思考。既然是与作者的对话,就让我们来倾听吧。”三、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讲由于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往往流于文字表面,看不到语言背后隐藏的含义和情感,更难发现语言表达形式中规律性的知识。此时,学生处于读而不解、解而不透,欲说还休的“愤悱”状态,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讲,名正言顺地讲!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
6、《江雪》时,在疏通字句,理解诗意之后,教师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学生议论纷纷,说:“不是在钓鱼,究竟在干什么呢?”学生似乎有所思考,又有所困惑,处于“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回答,而是讲述柳宗元的生平资料。听完教师的讲述后,学生说:“他在磨炼自己坚定的意志。”“他在欣赏江上美景。”“他即使是在那种不顺的境遇中,还保持着高洁的情怀。”没有教师的一番讲述,可能也就没有学生后来理解上的“柳暗花明”。又如,一位教师执教《伯牙绝弦》,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讲解:“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像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像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胸怀,这样看来
7、,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老师课前查过资料,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教师这样一番动情的话语,一番精当的讲解,为学生深入体悟“知音”一词的内蕴蓄情、蓄势,这样的讲解是有效的、必要的。我以为,没有教师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