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

ID:58469097

大小:4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1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2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3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4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万州区桥亭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2013年4月10日集体备课地点:桥中高二年级办公室集体备课课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中心发言人:曹文华单元分析与教学设计:发言人:曹文华一、单元整体分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本单

2、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慨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至于推荐作品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

3、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二、单元教学目标(一)、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三、单元教学整体设想:(一)、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二

4、)、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苏家的一写情况等。(四)、注重比较阅读。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各课具体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桥中高二曹文华一、教

5、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六国论》(二)、作者简介(略)(三)、阅读课文学生先初

6、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四)、疏通字词学生自译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五)、布置作业熟读文章,思考文章脉络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3、提名思考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5、简介写作

7、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