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35464
大小:9.40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9-07
《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教学论坛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应有的行走方式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荣臻教学反思行动研究专业成长实践经验:非理论化的网络研修:主动内驱式(上期写作话题的延续)四个案例:寻找支架内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交流式反思科研式反思发现问题学习理论提出假设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会上课?会评课?会写作?会讲座?会学习?第一册第二册1956年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1977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
2、纲》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的大纲指出:自然课“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并规定:“自然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
3、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评价标准科学实践STEM教育PBL脑科学科学教育
4、热点名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评价标准科学实践STEM教育PBL脑科学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热点名词这是“教学反思”吗?反思了什么?“支架”在哪里?这是“教学反思”吗?反思了什么?“支架”在哪里?你读到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基本上是一篇课堂实录怎么做?还可以怎么做?这是“教学反思”吗?反思了什么?“支架”在哪里?回顾科学教师要把自然书扔掉吗筷子PK玻璃棒从怀疑到确信无疑回顾科学教师要把自然书扔掉吗——反思教学理念(理论)筷子PK玻璃棒——反思教学细节从怀疑到确信无疑——反思教学过程回顾科学教师要把自然书扔掉
5、吗——反思教学理念(理论)筷子PK玻璃棒——反思教学细节从怀疑到确信无疑——反思教学过程关键性事件过程性微格操作性细节支架走向文本化表达还可以从哪里切入教学反思?还可以从哪里切入教学反思?备课?听课?议课?⇢备课(排序)1研读课程标准相关内容2研读教学参考书3研读教材4看他人(名师)教案5看他人(名师)课堂实录6自己写教学设计7寻找相关可利用教学资源8调查学生前概念还可以从哪里切入教学反思?备课?听课?(课堂观察)议课?⇢回顾科学教师要把自然书扔掉吗——反思教学理念(理论)筷子PK玻璃棒——反思教学细节
6、从怀疑到确信无疑——反思教学过程对备课的思考——反思教学设计⇢⇢⇢⇢⇢⇢关键性事件过程性微格操作性细节支架系统性视角“教学反思”贯穿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学生经验的课程教育目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调整教-学结果1、我想达到什么目标?2、我想通过什么达到目标?3、我为什么认为这样可以达到目标?1、我的教学过程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2、我依据什么这样认为?3、教学过程进行了或可进行哪些调整?4、我依据什么这样调整?1、我从学生身上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这些现象让我知道了
7、什么?3、这些知识对我意味着什么?学习活动设计问题分析思路一种初步的文本化表达的思路(1)我本来是想达到这样的目标……(2)于是我依据……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3)当我走进课堂,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我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4)我还从像学生作业等其他途径,观察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现象……(5)这样的现象让我知道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原来是这样的……(6)我觉得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这样的调整……(7)我之所以这样调整,是因为……(8)我自己或我的同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这个新的方案,结
8、果……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对象具体化思考结构化问题主题化行动持续化教学反思是手段,教学重构才是目的层级的下降:导入、板书、材料、实验、观察等结构的力量:逻辑性,系统性,走向重构,呈现文本课题的雏形:微课题积累的效应:连续关注、研究同一“对象”对象目标?问题?(是否偏离,具体表现)原因?(追问)改进?意义价值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