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3.docx

我校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3.docx

ID:58409936

大小:24.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0

我校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3.docx_第1页
我校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3.docx_第2页
我校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3.docx_第3页
我校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3.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我校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3.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新教育思想助推高效课堂实验----我校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陈独秀曾经说过:“新教育是注重改良社会,不专在造就个人伟大。”中国当代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认为,新教育是一种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读吧新教育理论,反思我校高效课堂实验现状,笔者以为用新教育思想助推高效课堂实验开展,不失为一种利器。一、高效课堂实验现状1.基本情况:自2011年9月开始,我校作为区级实验校,由开始的隆重推出,部分教师热情参与,到中途的各种教育思想相互碰撞,各种课堂形式相互交错,实验进展缓慢,再到现在的冷静思考,理智对待,可以说是起伏坎坷。目前,学校被市教研室命名为高效课堂实验“三星级实

2、验校”,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全体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元素还只是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还没有把“高效课堂”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关于教学准备随着高效课堂实验的开展,首先改变的是教师的备课,教师的备课由备教学语言、教学流程为主体转移到备学生活动、备学习内容为主体,呈现在学生手里的是以问题、习题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单”。后来,2012年9月,我们又开始在四五年级尝试“导学案”备课,2013年9月,形成学校“导学案备课模版”,在全校所有学科全面推开。实验三年来,教师备课先后出现“学习单”“导学

3、案”两种模式,相比较而言,“导学案”更重视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3.关于课堂教学就课堂组织形式来说,课堂组织开始是6—8人为一组,围成圈就坐。后来觉得不便课堂组织,侧着身子坐也不利于学生身体成长,于是,座位就又恢复成原来排排坐的形式。就课堂学习方式来说,不管哪种座位形式,学生独学、对学、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都有体现,但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居多,而且合作学习要占用课堂三分之一的时间。课堂展示主要展示合作学习的讨论结果,大多是回答问题,答案接近或相同的多,组与组之间的思维碰撞少,学习成果互补不明显。预习一般安排在早读、课前、家庭,不在课堂安排时间,也就是课堂

4、上学生独学时间较少。课堂达标测试只在少部分课堂有所体现。4就师生角色而言,高效课堂倡导“师退生进”,要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在实验初期,学校、教师都很重视,在班上设立学术助理、学科长等角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退到了后台。但随着实验的推进,学术助理需提前培养、课时目标达成有困难等问题显露出来,于是,慢慢地,学术助理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教师重新站在讲台上。经过这样的经历,一部分老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改变,学生主体地位有所体现,课堂上出现师生平分秋色的现象,但仍有一部分课堂教师占主角的现象存在。就学生合作学习而言,有一部分优等生真正在合作学习中受益,他们或积极参与讨论

5、,发表见解,或认真倾听,取他人之长,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但对一大部分中等及偏下或者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而言,在合作中,更多的表现是沉默、抄写别人答案或自由散漫、窃窃私语,成了合作学习时间段的边缘人或者编外人。时间长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期望值就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在慢慢地淡出课堂。二、高效课堂存在问题分析1.教学管理没有做到连续管理,实验开展忽冷忽热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抓是一个样,不抓又是另一个样。在实验初期,学校曾派两位骨干教师外出脱产学习,回来后负责高效课堂实验,学校教导处也对各班学术助理、学科长进行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培训,师生的参与热情被极大

6、的调动,高效课堂实验开展的如火如荼。可后来,随着领导班子的调整,学校的各项工作限于相互了解、适应、磨合阶段,高效课堂实验曾经有一学期左右放任自流。等到再次提起的时候,实验教师热情锐减,高效课堂实验中的诸多问题也已暴露,适逢全区实验由“学习单”向“导学案”转型,于是,就只在四五年级语数学科进行“导学案”开发模式的试验。此时学校的高效课堂实验由全面开展转为主要学科、个别年级,只有少数教师在参加实验。2013年9月,当以导学案为主要备课形式在全校推广后,全体教师的参与的仅限于备课模板的改变,真正从备课内容、学习方法、课堂模式全面参与的仍然是少数。2.目标不明,教师遇到

7、困难选择放弃的问题。①同学科教学没有形成集体认可的课堂模式和评价标准。高效课堂实验虽然在我校已经开展近三年,但实验以个体尝试为主,缺乏学科模式的深层次研究和引领,预习内容的设计、交流问题的遴选、达标测试的方向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标准,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习惯的培养同年级没有一个指导性的评价标准,不同年级又缺乏培养的连贯性设计。这样,长期下来,教师个体的实验效果就不明显,实验就半途而废。4学校没有底线的制度保障。关于高效课堂实验开展,学校没有可以量化的评价制度底线,比如学生课堂的参与率、师退生进情况、学习环节时间分配等;比如教师参与集体研究的次数;比如教师完成高

8、效课堂实验的相关成果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